馬進祥(回族)
《口里口外情》音頻
一
烏魯木齊的公干尚未結(jié)束,而我的心卻早已飛到了傳說中的美麗伊犁。
在伊犁深處一個叫做阿克加爾的村子里,焦急等待著的哥哥姐姐叔叔侄兒外甥十幾家口人已經(jīng)做好了全程接待的準備。年過半百的姐姐作為聯(lián)絡(luò)員不停的打來電話或剛學(xué)會的發(fā)短信的技術(shù)向我催問行程。
如今回憶起來,思緒還處于濃濃的親情的氛圍中。在那遙遠的離天近的地方,我度過了一生中最為感動和愉快的兩夜一天的短暫時光。那晚,我坐在如同老家的大炕上,興奮的不怕被晚輩笑話的亂講一氣。面對一張張質(zhì)樸而親切的臉,我從家鄉(xiāng)的風(fēng)土人情,從他們惦記的親人們的生活狀況說到風(fēng)俗與文化說到教門,又說到老嫂子的鍋灶(做飯手藝)……講得激動,也講得過后不知所云,一看表快到凌晨4點。就連那個被戲稱為瞌睡蟲的外甥女婿都沒了瞌睡,聽得興奮。
早晨,我忘記了時差。七點多起炕到院子里的時候,整個村子一片寂靜,我一個人在院落周圍一邊散步,一邊等待著太陽。但是,太陽還沒等到,湛藍如洗的天空美景卻出現(xiàn)了。萬里碧空,可能由于這兒的高緯度原因,透過高聳的透綠的楊樹枝葉,幾朵漂悠悠的白云伸手可觸,空氣干凈得沁人心脾。長期生活在霧霾城里的我不由的拿出手機,拍了一組照片發(fā)到了微信,并起了個富有詩意的題目:《離天近的地方》。
微友們看了,驚奇地問我:這么美,這是哪里啊?
我的回答還是那個題目:離天近的地方。
二
新疆人把國內(nèi)新疆以外的地方叫“口里”,自稱“口外”。
沒有傳說中的什么“騎上個大馬(者),背上個鋼槍(者),額木就上新疆,哎喲,哎喲,修起了個飛機場” 的那么浪漫。上世紀六十年代,現(xiàn)實中的口外只是逃荒者留口活命的地方。我還小的時候,就聽說那里的康拜因收割了小麥后,光撿漏下的麥穗就能養(yǎng)活人。于是,吃完了榆樹皮,吃完了苦苦菜,再也沒得吃的口里人爬上了運煤的火車,成群結(jié)隊地赴向新疆,赴向了遙遠的傳說中的口外。
對我來說,刻在兒時印記里的那個“紅旗種羊場農(nóng)田一大隊”——從學(xué)會寫信的時候就揮之不去的這個地址,如今的薩爾布拉克鎮(zhèn)阿克加爾村——改革開放后廢除了文革期間的地名,恢復(fù)了原來的地名——是我們家鄉(xiāng)父老絕望后的唯一落腳處。小時候,常聽父親說:實在不成了咱就領(lǐng)娃們上新疆!
如同電視劇里的闖關(guān)東,為了活命,逝去的父輩們跋山涉水經(jīng)過了難于想象的艱辛的逃荒之旅,來到了口外,占下了一片地場,盤下了一個窩,然后又回來領(lǐng)妻兒家眷。如今整個村莊除了不到一半的哈薩克原住民,其他的就是口里——當(dāng)年來自河湟流域的甘肅東鄉(xiāng)、和政、青海馬營,湟中;寧夏西海固和陜西諸地的逃荒者。其中,以甘肅河州地區(qū)穆斯林居多。在整個北疆,在富庶的伊犁地區(qū)有許多類似的村子,俗稱“河州村”。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的半個多世紀里,他們鄉(xiāng)音未改,操一口的家鄉(xiāng)話,而且蓋起了清真寺,生活方式幾乎沒有任何的改變。剛到我哥家里,侄兒媳婦做的“油旋餅”,就是我小時候吃過的:撒著綠綠的酷豆、熱熱的、帶油微焦的一圈圈旋轉(zhuǎn)而成的餅子散發(fā)著一股麥香,順著盤旋而成的紋理一層層剝著品著吃,特別地道,似乎老家都好久都吃不到了。不僅如此,我還發(fā)現(xiàn)許多內(nèi)地消失的風(fēng)俗,包括村語方言等在遙遠的口外得到傳承。比如,我們家鄉(xiāng)的下一代穆斯林早已學(xué)城里人稱呼父母為“爸爸”、“媽媽”,而在伊犁,他們?nèi)匀缓屠霞业囊郧耙粯?,叫“大大”、“阿娜”?br />
伊犁的河州村,就是紐約的唐人街。
那一年,記得是1981年,我還在蘭州上大學(xué)。父親得知當(dāng)年逃荒到了新疆的我二大患了癌癥,就急忙籌措盤纏。前幾天回老家,和我哥談起這事——據(jù)我哥回憶:當(dāng)時我們弟兄們都分了家,父母輪流各家吃轉(zhuǎn)飯,父親身上沒錢,只好給每家攤了15元——領(lǐng)了兩個侄兒匆匆的上了火車,奔向了他們從沒去過的遙遠的新疆。如今,32年過去了,借著公干,我第一次循著父親當(dāng)年的足跡,利用周末也奔向了那里,去圓從兒時開始的多半輩子的夢。
我也來了,我默默的似乎與先人的亡靈對話;不同的是,你們火車加汽車加步行走了十天,而我坐飛機卻不到一天。我這次算是搞清楚了父親當(dāng)年的線路:那時從蘭州坐火車走兩天一夜才能到烏魯木齊,再坐長途汽車走三天,然后步行翻山一天才能到達。這還是在保證買到票、能夠及時轉(zhuǎn)車的情況下。我堂哥回憶說,大大他們步行翻過山來的時候,先打聽到了山上不遠處的墳瑩,急急過去看是否有新墳——因為遙遠的路途難通信息,二大患病不知吉兇,他們急于知道病人的狀態(tài),急于知道親人是否已經(jīng)離世入土?當(dāng)他們發(fā)現(xiàn)公墓里沒有新的墳堆才放下心來。我的老家稱呼中的“大大”就是父親,就是爸爸;而伯父則叫做“阿伯,讀 “A bei”,叔叔叫做“阿巴”或是“巴巴”。我的堂哥為啥把我父親阿伯,而叫大大?長大后我才知道,早年我爺爺在世時,四世同堂,我父親叔叔弟兄二人同家住時間很長,因此兩家所有弟兄姐妹都跟著我大哥叫我父親為大大,叫我叔叔為二大。直到現(xiàn)在,父輩都已故去,當(dāng)年牙牙學(xué)語的哥哥姐姐都已年近古稀也沒有改口。相比于子女都和父母分家住的現(xiàn)狀,感覺到了整個時代的變遷。
三
如今,到了逃荒者——或者說拓荒者的第二代第三代。那種被稱之為口里的“黑戶”的尷尬和被歧視消失了,舉目無親的孤獨沒有了,無處遮風(fēng)避雨的難民落魄感沒有了,你們已經(jīng)成了西域的主人,不覺間口音明顯的與父輩有了區(qū)別。當(dāng)年,家鄉(xiāng)的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面對饑餓甚至死亡的威脅,逃荒到了這里。美麗、富饒的伊犁包容接納了一批批多難而窮苦的口里人。
經(jīng)過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艱辛創(chuàng)業(yè),現(xiàn)在,他們每戶人家擁有口里人不敢奢望的三四畝地的宅基地。在那個肥沃的宅院里,灑上任何一把種子都會長出豐碩的果實,他們甚至開玩笑說插上筷子都能長出樹來的。在寬敞無比的院子里,葡萄,蘋果,沙果,西瓜,西紅柿,茄子,辣子,西葫蘆……這些口里只有大棚里精心伺候才能生長的你想吃的果蔬,在這兒大自然的露天,鏟幾锨旁邊牛棚里的牛糞扔過去,在陽光雨露下,不用你搭理就瘋了般生長,應(yīng)有盡有。這就是城里人羨慕得要死的所謂“綠色食品”?。?br />
走家串戶,我還發(fā)現(xiàn),這里沒有內(nèi)地那樣的大窮大富,或者說貧富之間的差距,他們過著談不上富裕卻也并不難行的悠閑舒適的生活。靠著機械化耕種大片的土地過日子,各家各戶的經(jīng)濟狀況似乎都差不多,因此,也就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勢利,鄰里關(guān)系處的特別和諧。因為土地寬展,所以也就沒有內(nèi)地那樣只有兩三分地的小院,各家都是一排清一色大概有十來間的北房。蓋一排新房,三四畝院子,大概花十萬元,公家還補助四萬,這在他們的老家不敢想象。我外甥哈邁德是個內(nèi)向的小孩兒,二十多歲就撐起了一家口人。為了拿到公家補助,他花十幾萬一個人設(shè)計施工了一院帶衛(wèi)生間的新房,然后準備把舊宅賣了。這樣就利用公家的補助舊宅換成了新房。我臨走那天,來了一個買主,十幾間房,三四畝宅院,門口還有一大片空場,水電齊全,要價才十萬元。這個在內(nèi)地連個廁所都買不下的錢,對方卻還在猶豫。我聽了有些可惜,真想與老婆商量拿下;可是我們怎么去住呢?實在是太遙遠啦!
四
知道口里的親戚來了,嫁到本莊或遠嫁他鄉(xiāng)幾十公里的外甥女像過節(jié)一樣,抱著兒子領(lǐng)著女兒坐著女婿的摩托來了。姐姐家平時寂靜的院落突然熱鬧起來了。一進廚房,我看到做飯的人比吃飯的人還多。姐姐當(dāng)了婆婆后不再進廚房,灶房的里里外外全靠年輕的兒媳張羅。她甩著手好像當(dāng)?shù)仡I(lǐng)導(dǎo)般陪我進了廚房,視察工作似的看著大家忙乎,給我解釋說:你這幾個外甥女昨天就商量著把你請到他們家里,一個人要給阿舅做一頓飯呢,可你就要走,她們決定只好都回到娘家里來,一個人給你做一道菜!爾后,姐姐又不停的對著我,但又似自言自語的嘮叨:這么急著走,做啥哩唦!公家是事嘛啥時候做完哩唦!人還沒有來得及高興呢,就又讓人難過……你還不如不來!說得我不好意思,又不知如何解釋。
飯還沒有上桌,幾個孩子跑到廚房里嚷嚷要吃豆腐。我發(fā)了一組微信,凝固了這樣的一幅感人場景:院子里的一個方凳子上,放著一碗煮熟的豆腐,幾個孩子圍繞著凳子繞成一圈,用小手手抓豆腐吃,還一個往一個的嘴里喂,一個孩子發(fā)現(xiàn)我照相,就做起了怪臉。我起了個標題:《吃豆腐的娃娃們》。圖片上孩子們個個長得如同維吾爾或是哈薩克巴郎子那樣明亮的眼睛,深深的眼窩,非常漂亮。我發(fā)現(xiàn),那些雖然都是口里上去的后代,但在這域外的水土里出生的,面目卻有一副如同維吾爾孩子那樣的、一種異域的美,一種洋娃娃般的漂亮。
葡萄架下,幾十年不見的親人們一起喝茶,吃著抬頭就手采摘的水果,以幾十年未改的鄉(xiāng)音談?wù)撝诶锟谕獾母魇饺饲榕c風(fēng)土。
其實,眼前這個堂哥在我的記憶里非常模糊不清——細想,我大概五六歲后至今,我們四十多年未見了。依稀記得家里人給他在離我們老家不遠的莊子里說了門親,他從新疆回來娶媳婦。我只對那天晚上大人們鬧新房、拿枕頭砸新媳婦的情景有模糊的記憶。吃過宴席不久,他就領(lǐng)著嫂子回新疆了。
大概之后不久,我新嫂子的父親想遠嫁新疆的女兒,想瘋了。想瘋了——我這可不是學(xué)年輕人趕時髦隨便作比喻的——我說的是:老人真的想瘋了。記得老人蓄著一圈黑胡須,走起路來腳下生風(fēng),經(jīng)常到了我們莊子上來尋找他的女兒。他常常獨自蹲在莊子背后的山崖上,目光呆滯。有時他甚至上了人們的土房頂上來回走動,手里拿著柱棍耍著,不停的呼喚著我嫂子的名字:“額的綠給耶喔”。他口中念念有詞,神神叨叨,已經(jīng)無法與人交流。孩子們稱呼他是“瘋漢外爺”,好奇的一群群跟在后面,他也不理,突然一轉(zhuǎn)身甩一掃蕩棍,孩子們被嚇得四散而去。莊子里但凡有孩子哭鬧不聽話,大人用一句“瘋漢外爺來了”嚇唬,準能止住,馬上就不哭了。
這個情景留在我幼小的心靈里一直揮之不去,那種人與人之間僅僅因為距離而產(chǎn)生的巨大悲劇長久的震撼著我。從此,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是父愛如山,什么是父愛的無私和父女親情的巨大。據(jù)說,我嫂子還是他的養(yǎng)女。但是,在這次新疆之行的始終,我沒有給哥嫂提到這個傷心的往事,我擔(dān)心因此而破壞了這難得的喜慶氛圍。
盡管四十年多不見,但奇怪的血緣使人不見如故。堂哥蓄著長長的漂亮的白髯,貌如二大又似大大,感覺特別的親。年近七旬的哥哥成了我的專車司機——他用他的“豪天”摩托馱著我,走了東家去西家,一家家轉(zhuǎn)著吃。剛到達那天,叔叔哥哥姐姐一幫人陪著我,從中午到晚上去了四家,吃了四頓,夜里還擺上了好吃的。有的家里我干脆拿著筷子裝模作樣。
姐夫,這個也是那個年代跟著他父親來到新疆的老實墩厚的東鄉(xiāng)人,常常與哈薩克牧民一起進山放牧,會說哈語、維語和東鄉(xiāng)語,用漢語作為主要交流工具。我給外甥侄子年輕人們一頓鼓吹:多一種語言多一條路!會了哈薩克語,從你們家不遠處的霍爾果斯口岸做買賣,可以到哈薩克斯坦掙大錢!你們應(yīng)當(dāng)向你們的父親姑父學(xué)習(xí),處處皆學(xué)問啊,在這么好的語言環(huán)境下多留意,很快就會掌握,比學(xué)校里學(xué)幾年的效果還好,多難得,等等。說得年輕人個個興奮,恨不得明天就讓孩子們找哈族維族尕娃們一塊兒玩去!
薩爾布拉克——這個離霍爾果斯口岸不遠的各民族和諧包容的小鎮(zhèn)里,人們說著各式各樣的語言,和平共處,如同張承志兄描寫過的輝煌的波馬或是美麗的夏臺;夏臺與波馬應(yīng)當(dāng)也在伊犁,但我不知道離此地多遠?
對于遠走口外的出門人來說,家鄉(xiāng)來了人就是一年里甚至一生中最大的喜事。如同過節(jié),他們奔走相告,把上百公里遠的人都喊來了,全家人處于歡樂的氣氛之中。這是一種不舍的家鄉(xiāng)情結(jié)。他們雖然生活比內(nèi)地舒適悠閑和富裕,但心卻始終牽掛著故土。我想,又有誰能夠體會到他們的這份情愫呢?誰能理解遠在口外的游子內(nèi)心的孤單與孤苦呢?女兒遠嫁口外,骨肉分離,一別不知此生能否再見——小時候記憶里我嫂子的父親想女兒想瘋了的故事,永遠的詠嘆著親情的偉大和如山的父愛;也演繹和訴說著那個可悲時代的巨大悲劇。
他們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父親他們一行,到這里也是被請上一家家當(dāng)客人轉(zhuǎn)著吃。當(dāng)時的新疆伊犁雖然也不富裕,但比剛剛開始包產(chǎn)到戶的河州老家要好的多,至少能吃飽肚子。但是,花的錢還是特別緊張。父親離開時,他們沒有打發(fā)的盤纏,各家親戚就送了幾張羊皮,讓背了回來,用于縫制河州農(nóng)村那種光板大皮襖。大概當(dāng)時我剛剛出嫁的姐姐的婆家境況比較好——當(dāng)然,也是心誠舍得,就給我父親做了一套流行的化纖料子的制服。父親回到蘭州后,在我的學(xué)生宿舍住了兩個晚上。他們一行四人來到我就讀的民院看我。父親悄悄給我說,這一路上都是你二大他們破費,不讓我掏錢?,F(xiàn)在到了蘭州了,你這里如果能住的話我借口留下……
當(dāng)時我住上鋪,父親從沒有見過上下鋪床的學(xué)生宿舍。他很吃力的爬上去,單人床,他要我和他頭腳打顛倒住。我說我和同學(xué)住,您就一個人住吧……父親臨走時,把他身上余下的所有錢,除了只留下回去的三元多的車票外,都掏出來給了我。他說,這個錢是你哥哥們湊下的,回去也不好退,窮家富路,留下你用吧。但我后來才知道,坐火車回來的時候他們只買了一張臥鋪票,給患病的二大。父親大概看著我在大學(xué)里穿著寒磣,就要把他穿的這套衣服脫給我。我覺得這是我父親一生最好的衣服,不能要。父子倆讓來讓去。最后我倆來了個折中:上衣父親穿,褲子留給我穿。后來,因為老人的大褲襠褲怕同學(xué)笑話,我到五泉山一家裁縫那里,花了8角錢改制了一下穿上了——這個故事我后來寫了一篇題為《致女兒的一封公開信》的散文,用來教育女兒始終保持節(jié)儉的生活。
姐姐還回憶了一個特別令人感動的我父親的細節(jié):大大剛來新疆的第三天,發(fā)現(xiàn)平時在娘家里圍著客人跟前跟后的我不見了,就說,這女孩兒可能去宰羊去了罷,便急忙打發(fā)人到我婆家找我,傳來話說,要是宰羊就等幾天,因為古爾邦節(jié)馬上到了,不必專門破費??墒?,等傳話來時,她家的羊已經(jīng)宰了正在拾掇。姐姐說,那時,我剛嫁出去幾年,公婆覺得口里的親家來了,得為他們專門宰個羊,過了幾天在宰牲節(jié)上宰了,吃肉招待的效果雖然一樣,但顯得不重視。我聽了,內(nèi)心泛起一陣陣的潮。過去的老人們哪,心是多么的實誠啊……我的眼眶禁不住濕潤了。
——這是我于新疆此行的重要收獲。如同父親寧可在我大學(xué)宿舍里就下而不想再讓二大他們再破費一樣,是父親一生中教誨我們的“替他人考慮”、“在乎他人感受”的做人準則下,聽到的父親最感人的事例之一。父親總是用這種言行教育和影響著子女的為人:始終在乎他人的感受,始終想到別人的不容易;替他人考慮,始終為他人著想……
坐在葡萄架下,品嘗著順手摘來的蔬果,我享受著這千載難逢的美好,內(nèi)心里無比留戀的體味著一絲絲從身邊流逝的美好時光。
五
時光如金子般緊缺,如流水般無法留駐。戀戀不舍而又匆匆忙忙的別離使人心碎。臨走那天,本來當(dāng)晚說好了要從哥家里吃了早飯,侄兒開車送機場。但我住在姐姐家,我還沒洗完臉,一桌席已經(jīng)擺好了。我說哥哥家里不是在等么?姐說,你今天要走哩,從我家不能空肚子出門……可是,沒幾步路到了哥家,面對的又是一桌子美食,我就只能干看著。
門口早早站著一幫送行的人。然而,這時,開車送我的大侄子奴瑪尼卻不見了。一打聽才知道他又折回家里去取照相機去了,他一定是覺得這個送別的場面太難得了。我走過去與眾人一一告別。到了姐姐跟前,我突然發(fā)現(xiàn)她抹開了眼淚。我本來已經(jīng)難過無比,見此情景眼淚也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轉(zhuǎn),便一頭鉆進了車里。七十公里機場路,眼淚模糊了伊犁鄉(xiāng)間小路兩旁那如畫的風(fēng)景……
再見了,我那遙遠的口外親人;再見了,富饒而包容的伊犁;再見了,美麗的薩爾布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