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說過:“伊斯坦布爾就是我的命運。”這座城市將是他全部作品的“終極主題”。的確,幾乎每一座城市,最終都會選擇出一位或幾位優(yōu)秀的作家,作為自己靈魂和文學上的“代言人”。這些作家,必須能夠悉心洞察和揭示這座城市的秘密和命運,能夠為世人講述和詮釋這座城市前世今生的滄桑故事。有人也把這樣的作家,稱為這座城市的“通靈人”。也因此,有越來越多的讀者,愿意去文學作品中尋覓自己所心儀的城市的人文地圖,去文學作品里感受自己所熱愛的城市的歷史滄桑和精神氣息。伊斯坦布爾和帕慕克的關系,即是如此。
伊斯坦布爾不僅是土耳其的一顆珍貴的鉆石,也是歐亞大陸上的一顆輝煌的明珠。詩人拜倫、雪萊、普希金……都曾經撥動著自己憂郁的愛情豎琴,歌唱過這座美麗的城市。
拜倫在他的愛情名篇《雅典的少女》里寫道:“我的心向著伊斯坦布爾飛奔……”他想念那里的飄著摩卡香氣的咖啡,美麗的瓷壺,精致的杯子,金色的托盤,還有默默微笑著的、明眸皓齒的美麗少女。普希金也曾站在俄羅斯南方的大海邊,想念和贊美過這座城市。
伊斯坦布爾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走進這座城市,處處可以看到一些莊嚴肅穆的清真寺的尖頂,它們在閃耀著純正的土耳其藍色,給游人帶來一種圣潔和安靜感。而晴朗的蔚藍色的空中,不時地飄過可蘭經誦讀的圣音……
伊斯坦布爾的清真寺多得不可勝數(shù),據說最多時曾達兩千多座,現(xiàn)存的清真寺有近五百座。這些清真寺外觀莊嚴巍峨、高聳云天;內部裝飾也都極其華麗和細密,呈現(xiàn)了土耳其鑲嵌藝術的精致之美。
位于蘇丹阿赫梅特廣場邊上的同名清真寺,是伊斯坦布爾諸多清真寺中的建筑杰作,建于1616年,是蘇丹阿赫梅特一世邀請土耳其偉大的建筑師麥赫邁特·阿加設計督建的,故名“蘇丹阿赫梅特清真寺”。
許多來此觀光的游客,常常向導游問到一個問題:是先有了蘇丹阿赫梅特廣場,還是先有了蘇丹阿赫梅特清真寺?導游一般會告訴游客:應該說,廣場的得名,來自于蘇丹阿赫梅特清真寺。
清真寺建在臨近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出口和馬爾馬拉海的一座山丘上,北鄰圣索菲亞博物館,離托普卡珀王宮也很近。這座美麗圣潔的清真寺,如今幾乎成了伊斯坦布爾的代名詞。每位來到伊斯坦布爾的游客,必到這座清真寺朝拜一番,讓自己的心靈沉浸在濃郁的肅穆和圣潔的氣氛里,讓自己的身心領受到一次善與愛的洗禮。
這座清真寺還有另一個比較好記的名字:“藍色清真寺”。這是因為,用作清真寺內部裝飾的瓷磚和玻璃,均以柔和、靜謐的藍色為主。寺院內壁共鑲有各種藍色圖案的瓷磚兩萬余塊。這些瓷磚,當初都是先整體繪出圖案,再分開燒制,然后又重新拼成整體圖案。燒制這些瓷磚的工匠,都是從波斯招來的,所以,這座清真寺的彩色瓷磚鑲嵌藝術,也為美麗的奧斯曼建筑藝術史,留下了最美的和不朽的一頁,也讓后來人看到了藍色清真寺與東方建筑藝術的淵源關系。
環(huán)繞在藍色清真寺四周,還有六座高聳入云的“宣禮塔”,這在伊斯坦布爾所有的清真寺中是獨一無二的。當靜謐的黃昏降臨的時分,藍色清真寺圣潔的穹頂和宣禮塔高聳的尖頂,都在金色的晚霞里熠熠閃耀,而可蘭經的圣音仿佛從天際傳來,在召喚和慰藉那些疲憊和迷途的心靈……這時候,你仿佛是在一種超脫凡塵的大寧靜里,領略著一種偉大的圣潔之美和莊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