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傳統(tǒng)武術對練
來源:
時間:2012-05-02
點擊:
我來說兩句
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民族傳統(tǒng)武術,至今深受廣大各族人民群眾的喜愛,特別是民族傳統(tǒng)武術的對練。民族傳統(tǒng)武術對練,由遠古時期的簡單架勢、動作、加上不同年代使用的兵器,再結合人們打、拼、斗動作,編創(chuàng)成整套武術中二人對打的套路。
民族傳統(tǒng)武術,由四大流派之一的昆侖派武術祖先,根據昆侖派的特性及器械的獨特性,又根據回族人的宗教信仰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始了自己流派的武術拳種、拳術、器械及回族特色的武術對練。如有月牙鏟進槍、月牙斧進槍、燕翅鏜進槍、大刀進槍、帶刀進槍、蘇來拐進槍、護手鉤進槍、三節(jié)棍進槍、雙刀進槍、單刀進槍、峨嵋刺進槍、對劈大刀、對扎槍、對刺劍、對打棍等。
民族傳統(tǒng)武術,隨著社會的進步,也得到了不斷的發(fā)展。特別是近20年來,得到了國家的重視,使民族傳統(tǒng)武術更全面、更系統(tǒng)、更規(guī)范。做為昆侖派民族傳統(tǒng)武術的單練、對練套路動作的手法、步法、腿法及一招一式,都來自于昆侖派的彈腿之中,使回族傳統(tǒng)武術單練及對練流傳至今。
傳統(tǒng)民族武術、個別器械對練的要素及特性。昆侖派的創(chuàng)始者把對練雙方定為上家和下家。不管誰學練武術對打,一般上家都是長輩,就是平輩人也是年齡大點的。晚輩、平輩年齡小的都是下家,對練時先動手對打的都是下家。再一點就是對練開始,不管上家使用的是哪一種器械,下家都先從上家的左上側遞槍,進入對練套路,其他器械對練也同樣。不管哪一種器械進入對打時,在二人接觸前,前面都有一套二人各自使用的器械單練的套路。對打時,二人自己練自己的套路,套路中熟中相遇,相遇時在快中相接觸、相交手,不能有一點走神的時機。對練的下家,使用槍也好,使用刀也好,該怎么扎就怎么扎,該怎么砍就怎么砍。關鍵是看上家怎么來閃,怎么來迎,怎么來擋,怎么來還手,這就需要長時間的“應戰(zhàn)”。里面還存在著對練過程中的手法和悟性。傳統(tǒng)武術的對練,不管是使用哪一種器械,都是下家的動作在前。對練套路中,常出現二人交換場地的場面,行家人稱“過門”,一般都有下家掃槍或追扎槍的動作。上家向前跳越槍時,上家用使用的器械,如單刀、帶刀、大刀向下家常有砍頭砍背的動作??潮澈谜f,可砍頭那是真砍的驚險動作,有的器械對練時,有定位砍頭動作,不止一刀,有的會出現連砍兩刀或三刀的場面,這就看雙方的悟性和一個“度”的把握。在對練套路中,就在雙方交差錯位交換接觸時,要快,使刀下砍就要接觸對方背時,瞬時翻一下手腕,形成用刀面拍背。有時一種器械與槍的一套對練下來,槍被砍的就不能用了,有時對練時一刀下去,能使槍成為二節(jié),可想對練逼真的效果和對練者手頭上的力量。再就是對練過程中,下家使槍扎上家時,位置一般都是臉部、喉頭及兩肋。向頭部扎出去的槍應該和上家的頭部、喉頭相接觸,兩肋真接就是肋骨部,如不到位就沒有真實感,對練時的驚險動作,全靠上家眼快、閃快、迎擋快,這就體現出武術中的手、眼、身、法、步及武術中的悟性、靈性。
幾種民族器械對練的特性。蘇來拐器械有特性,蘇來拐的對練更有特性。它與其它器械不同,如護手鉤、刀、劍、鉤鐮槍等短器械,都是直握把,好使換,好用力。在做、砍、劈、撩、刺、鉤動作時,舒服順手??商K來拐不同,它是側跨握把,把中心點偏一邊,不好控制。在單練時,能集中與二種使用架勢出現,防御時的動作和進攻拼打使用時的動作,做為對練就不同,使用蘇來拐的上家,根據下家變化多端的動作,得隨機應變,又要防擋,又要進攻。防擋時甩把朝前,側肘跨握把,形成能架、能擋、能扎、能鉤的防御動作,進攻拼打時,甩把朝后,刀面朝前,形成能砍、能劈、能撩、能刺的動作。做為蘇來拐的對練雙方上、下家不好配合,也防、也進,沒有規(guī)律,使蘇來拐的上家,上下甩把也沒有規(guī)律,在對練的過程中有難度,必須熟中生巧。
月牙鏟進槍的對練,也有它的特性和難度。在對練時,做為對練的上、下家雙方手頭都特別忙活。月牙鏟上下都是刃器,對練中,用槍的下家使月牙鏟上、下都有動作,變化無常,使上家又要閃、又要防擋、又要還擊。套路中上家根據下家的動作,既要體現出月牙鏟防時的閃、轉、騰、挪的步法動作,又要體現月牙鏟還擊時的撩、拍、云、扎、鏟的手法動作。整套對練,使月牙鏟上下用鏟沒有規(guī)律,上下使鏟都有交手的時機。月牙鏟尖銳、鋒刃多,容易出現碰傷,如,在套路中出現的下家向上家左臉部扎槍,上家用月牙撩擋槍,下家抽槍后緊接再向上家右臉部扎第二槍,使上家閃回轉身用月牙回帶槍,轉身后鏟下家腿,這一連貫動作,都是體現到月牙鏟防御破解動作及還擊的動作。象這樣的動作,做的不能過于小,縮手縮腳,過于謹慎。使月牙鏟的整套對練動作,舒展大方,招式如真,這就體現出月牙鏟對練的特性。
傳統(tǒng)武術對練時臨場出現的問題,如何處理。學練傳統(tǒng)武術具備的幾個條件,其中最關鍵的是悟性及靈性。在熟、快、狠得過程中進行,對練雙方也有失手失常的情況出現,就看雙方如何臨場處理。大器械的對練一般不會出現失手的現象,小器械的對練有時會出現失手的現象。出現失手的場面,對雙方對練者都會影響表演的情緒,如果在比賽中出現失手的場面,就直接影響到評判的分數。如單刀進槍來說,在激烈的對練過程中下家使用槍砸、扎,傷了對方握刀的手,使上家手中的刀失手落地,套路動作不能停,落地的刀又不能重新?lián)炱饋?。這時就看雙方的靈性來如何處理。如正常處理也很簡單:由使用槍的下家一看對方失手,就先行一步,向后做幾個槍花子,弓步亮槍,等對方,準備再戰(zhàn)。使刀失手落地的上家,也向后做一個騰空二起腳或旋飛腳的動作,落地后一個跨拳弓步亮掌動作,緊接快看一下自己與落地的刀有多遠的距離,然后向失手落刀的地方,做一個地上滾身的動作。瞬時借滾身起身之時,順手把失手落地的刀撿起來,起身后做一個弓步藏刀式亮相,二人再戰(zhàn)。這一套連貫動作要快,要有真實感,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使觀眾認為這一套連貫動作就是這樣安排的,這就是練武人必有的悟性及靈性。
傳統(tǒng)武術的對練,學好學,真想練好、練精,需要雙方長時間的刻苦習練,長時間的磨合。初學練傳統(tǒng)武術時,基本功要扎實、系統(tǒng)、全面,會摔,會倒、會起,還有滾躺動作。滾躺動作,在傳統(tǒng)武術對練中常出現。傳統(tǒng)武術集單練的拳術、器械的套路動作,及對打的套路動作,都來自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之中。在學練傳統(tǒng)武術的拳術、器械,要規(guī)范才能具備對練的條件。體能訓練也得達到具備練傳統(tǒng)武術的條件,如爆發(fā)力、彈跳力、耐性、韌性、吃苦性、悟性、控制性等。各種傳統(tǒng)武術器械的對練,必須熟中生巧、熟中有快??熘杏畜@,驚中有險,才能體現到中華民族武術的功夫,體現出中華民族武術的威力。
(作者系本市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