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的東干族是我們的“遠親近鄰”
來源:
時間:2012-05-02
點擊:
我來說兩句
近日喜獲《中亞東干學研究》一書,由胡振華主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fā)行。是一部研究東干學的專著,書中收入由專家、學者、教授、博士,碩士、外交官、資深記者、研究員,寫的文章36篇,以及全面介紹東干族各行、各業(yè)、當代知名人士21位。反映了我國研究東干學的豐碩成果。讀后收獲很大,感到開擴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我認為是回族學研究的另一學術領域的深化與發(fā)展。
1、東干族是居住在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于19世紀下半葉,我國西北地區(qū)回民反清起義失敗后,被迫遷徙到中亞的中國回族難民的后裔。在俄國十月革命后蘇聯(lián)政府為其定名為”東干”。但其本民族仍自稱是:回回,中原人,是回族,他們的根在中國。現(xiàn)在中亞三國共有東干人約十二萬多人。他們仍保留著一百二十多年前的漢語、陜西話和甘肅話,保留著傳統(tǒng)文化及習俗。正如王國杰教授所說:他們是我們的:“遠親近鄰”。
2、“東干學”是研究東干族的語言、文學、藝術、歷史、宗教、民俗等方面的新興學科,是回族學的一個分枝,是回族學的組成部分。東干語是漢語,陜西話,甘肅話在中國境外中亞地區(qū)的變體。
3、“東干族”是中國西北回族人民,在19世紀下半葉為反抗清朝反動統(tǒng)治、民族岐視、政治迫害、經濟剝削,為爭取民族生存,而進行的自衛(wèi)性起義。高潮時起義隊伍達30多萬人,號稱“十八大營”。聲勢浩大,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同治帝非常驚慌,急令陜甘總督,軍機大臣左宗棠為欽差大臣,親率12萬精銳清軍入陜。先后用4000萬兩白銀和從英國洋行借的220萬兩白銀買武器,對起義隊伍實行以剿為主,剿撫并施的策略。大肆屠殺回民。在他向北京的報告中說:肅州大捷后在西安,敦煌,玉門,疏勒河一帶只有七千余人逃脫。另據俄國一學者說:在肅州(今酒泉)八個月圍困中,清軍殺害回民二萬多人,在西寧殺九千多人,在金積堡殺五萬多人。
1876年左宗棠集結七萬兵力,僅向一線就投入四萬多清軍,從涼州,蘭州,海州,哈密四個方向朝起義軍殺來,起義軍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輾轉數千里,堅持戰(zhàn)斗,十分艱苦。從肅州失守后只剩十八大營元帥之一:穆罕默德,阿尤布,白彥虎。(1840年5月25日生于陜西省西安府王曲村。1882年7月26日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比什凱克病逝,享年42歲。)他從1861年參加了回民反清起義,到1876年起義軍18大營的18位元帥中有七位戰(zhàn)死,九位降清,一位出嘉峪關后下落不明,只剩白彥虎一位率三萬起義軍,進入新疆集合了陜甘寧新青的起義軍,在茫茫戈壁沙漠水糧奇缺的情況下。面對清軍精銳部隊,起義軍保障都不是同一水平。且戰(zhàn)且退,退入新疆邊界,入疆后起義軍已無較大戰(zhàn)斗力,只能擇路逃生。清軍則窮追不舍,欲傾族剿殺。
從1877年11月起義軍分三批,經新疆進入俄境。第一批甘肅回族1166人由新疆烏恰縣翻越冰大坂入俄境,另一部分陜西省回族3314人由白彥虎帶領經爾呷特隘口入俄。第二批在1878年初有新疆吐魯番的回族1779人經斯木卡納入俄。第三批由伊犁地區(qū)有4682人入俄。共計10941人,到托克馬克縣時只剩3314人。
這些飽受苦難的回族難民在異國他鄉(xiāng),處境非常艱難,憑著頑強不屈的精神,靠著吃苦耐勞,精明能干,站住了腳跟,當地政府和具有共同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穆斯林接納了他們并給予糧食與土地。他們把中國的農耕技術和種菜的知識帶了過去。
據穆淑惠同志摘錄俄國十月革命前一位沙俄軍官,尼·維·鮑戈亞夫斯基,在有關清軍鎮(zhèn)壓東干人的資料中說:“在平地暴動時打死了很多東干人,整個整個的城鎮(zhèn)變成了廢墟,從塔城到烏魯木齊的道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東干居民點的遺址”。由此可見回族義軍在多么艱難困苦的情況下被迫遷入俄境。
入俄定居后,近百年來,他們已成為該國公民,與當地人民友好相處,建立起了良好的關系,和睦相處。為建設美好家園共同奮斗。許多人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支華裔穆斯林先后參加過中亞人民的起義,十月革命以及反法西斯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如穆·馬三成就是一位突出的代表人物。
穆·馬三成1885年7月11日,生于阿拉木圖西北東方曙光鎮(zhèn),祖籍中國陜西省鳳翔縣。在1905年考入塔什干鐵路運輸中等專業(yè)學校。在校期間開始接觸馬列主義理論,1908年他在塔什干鐵路局任技術工作,在此接受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洗禮于1918年加入俄共(布),是第二代東干人中入黨最早的人。早在1917年8月他組建了一支”鐵路工人自衛(wèi)隊”并任隊長,當年9月他被選為塔什干革委會委員。1919年1月他任塔什干蘇維埃政權交通委員(相當于交通廳長)兼任塔什干鐵路局副局長。
1919年中亞沙俄政權被推翻,敵人不甘心失敗,各地出現(xiàn)白匪叛亂,蘇俄發(fā)生內戰(zhàn),列寧號召中亞穆斯林拿起武器悍衛(wèi)蘇維埃政權。在1920年穆·馬三成組建東干騎兵團,親率騎兵團,先后參加了中亞內戰(zhàn)時期的”三大戰(zhàn)役”,皆取得巨大勝利,保衛(wèi)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他又被選為土爾克斯坦邊區(qū)政府中央執(zhí)委會常委。并選為共產國際代表和伏龍芝大將,土爾克斯坦邊區(qū)黨委書記艾力阿瓦三人在1922年7月去莫斯科開會,他的事跡受到列寧的肯定與表揚,并受到列寧的接見。在1922年初穆·馬三成榮獲紅旗勛章。當年中共參加會議的代表是:張?zhí)缀亡那锇住?br />
內戰(zhàn)結束后穆·馬三成步入政界于1923年任哈薩克斯坦江迪省省長。1926年升七河省農業(yè)部長, 他對土改與集體農莊和農業(yè)工作,取得很大成績,到1934年任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副主席。
1938年蘇聯(lián)大肅反時,穆·馬三成在4月30日被以”民族主義分子”罪名殺害,年僅53歲。1965年7月赫魯嘵夫執(zhí)政時,哈薩克斯坦最高蘇維埃主席,為穆·馬三成平反昭雪。決定將阿拉木圖西大街更名為“馬三成大街”。對陜西籍回民集中居住的營盤鄉(xiāng)改為“馬三成鄉(xiāng)”。
我為對起義回族人經受的苦難表示同情,對他們頑強拚博精神表示欽佩,敬讀王國杰教授大作:《正確評價白彥虎》與《東干族英雄馬三成與蘇俄三年內戰(zhàn)》并寫此小文做為我的學習心得,特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