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歷史背景及原因
眾所周知,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于千年文化遺產,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fā)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筑,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于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及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fā)展的前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易武鄉(xiāng)是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北部的一個山區(qū)鄉(xiāng)。全鄉(xiāng)轄六個村委會,73個村民小組,13874人,東與老撾接壤,邊境線長達100公里,0538線(楚捧)公路橫穿鄉(xiāng)腹中,在87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漢、彝、瑤、傣、苗等13種民族。納么田村隸屬勐臘縣易武鄉(xiāng),地處易武鄉(xiāng)西邊,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16公里,距縣96公里。東鄰易武村委會,南鄰瑤區(qū)鄉(xiāng),西鄰勐醒,北鄰象明鄉(xiāng)。轄納么田村、新田村、勐戶一、二村、回洼村、熱水河村、分水嶺村、大良子村等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民370戶,有鄉(xiāng)村人口1744人,其中農業(yè)人口1744人,勞動力108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yè)人數1080人。
納么田村千百年來因盛產優(yōu)質“普洱茶”成就了“古六大茶山”之首、“七子餅茶”原產地的美譽,與此同時也成為了滇藏茶馬古道的源頭、西雙版納的革命老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秋千培訓等基地。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館坐落鄉(xiāng)鎮(zhèn)府所在地。該村同時也是漢文化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傳承和發(fā)展的集中反映地之一,是千里邊疆文化長廊重點規(guī)劃民族村寨之一。千百年的積淀,為該村留下了眾多的文化遺產。長久以來漢文化、彝族文化、傣族文化、哈尼族文化、瑤族文化、佤族文化等多民族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相互融合、形成邊疆地區(qū)獨具特色、獨領風騷的民族村寨特色歷史文化。
云南省人民政府在2004年將易武古鎮(zhèn)確立為特色旅游小鎮(zhèn),2006年列為“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同年10月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館掛牌成立。2007年9月11日完成《易武歷史文化名鎮(zhèn)保護規(guī)劃》,2009年2010年國家文物局單局長、董副局長、省文化廳熊副廳長親自到易武考察,明確指出要將勐臘縣易武茶馬古道發(fā)源地申報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護、開發(fā)、利用好納么田村歷史文化遺產,村“兩委”在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要將文化遺產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納入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
二、做法經過及成效
村“兩委”共有委員10人,對于文化綜合管理、文博管理、圖書管理、文藝輔導、體育輔導等工作,各個委員實行分工負責制、分片包干制,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健全規(guī)章制度,用制度規(guī)范和約束個人行為,把思想統(tǒng)一到具體的工作中。充分發(fā)揮10大委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能動性。全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不斷完善,文化事業(yè)得到蓬勃發(fā)展。
(一)、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不斷努力,除了瑤族、佤族村寨,其他村小組都建有文化活動室。室外文體活動場地面積包括文化場所、勐野壩秋千場、露頭電影院場、舞臺等,社房內設有辦公室、圖書書、文體輔導排練和培訓活動室等。村辦陣地和功能設置包括文藝活動、體育活動、茶文化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秋千項目訓練基地、圖書、板報宣傳、電影放映等活動項目。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成立了由村支書任組長,村主任任副組長,各位委員為成員的文體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協調和落實全村文體工作。全村八個小組組建文藝隊8支、籃球隊8支;新農村建設村小組文藝隊6支、籃球隊6支;舞獅、舞龍、秧歌、花燈隊各一支;秋千、陀螺、射弩、高蹺隊各一支;全村基本建成以村委會為中心,各個村小組、文體特色村寨為輻射支點,服務廣大農民群眾的鄉(xiāng)村文化體育服務體系。
(三)、近年來具體工作情況及成效
近年來,在鄉(xiāng)黨委、政府、上級文體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堅持黨的領導,認真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努力為豐富和充實群眾文化生活、傳播科學技術知識,構建和諧民族村寨,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緊緊圍繞易武歷史文化名鎮(zhèn)、特色旅游鄉(xiāng)鎮(zhèn)、普洱茶的故鄉(xiāng)、茶馬古道的源頭這個主題來唱響主旋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積極開展文化體育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1)文藝活動方面
積極組織開展群眾文藝活動,充分利用各個節(jié)慶日子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增添節(jié)日氣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如:自2007年來把大年初一定為全村春節(jié)文體活動日,每年都要舉辦大型文體活動。結合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舉辦林改宣傳文藝調演、茶葉初制茶作比賽、參加中國云南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斗茶大會、農民運動會等大型文體活動。同時認真組織開展元旦、春節(jié)、三.八節(jié)、潑水節(jié)、八.一節(jié)、“二月八”彝族百詩佳節(jié)及其它節(jié)日的文藝聯歡,積極參加省、州、縣、鄉(xiāng)文藝調演、曲藝展演和各種形式的慰問演出。創(chuàng)作編排《喜鬧新春》、《喜事一樁》、《曲藝采風》、《說茶鄉(xiāng)》等20個節(jié)目;其中《說茶鄉(xiāng)》在全縣第三屆農村文藝調演中獲二等獎、《曲藝采風》獲鼓勵獎、《說茶鄉(xiāng)》同時在州農村文藝調演獲優(yōu)秀獎。2007年至今共組織開展文藝活動50場次,觀眾涉及全村1700多人,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深受領導和觀眾的好評。
(2)參與開展“科教文衛(wèi)三下鄉(xiāng)”、“農村金融知識”、“關愛家園、保護生態(tài)”、“交通安全警示”、“禁毒防艾”、“女性健康生活新理念”等廣場宣傳活動20場次。
(3)圖書借閱工作不斷完善。村委會從村改制初期只有幾本書,而且專門供兩委班子看,沒有閱覽室,工作人員要背書下鄉(xiāng),輪流借閱來滿足群眾看書問題到現在擁有圖書1500冊,各種報刊、雜志幾十種,建立了農家書屋,完善了圖書借閱管理制度,圖書擺放整潔有序,服務禮貌熱情,通過圖書借閱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也為茶山建設提供了技術和智力支持。
(4)結合上級指示精神做好黑板報、宣傳欄及各民族村小組報刊雜志、新聞資料及時傳送的宣傳工作,宣傳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五中全會等會議精神、易武旅游小鎮(zhèn)規(guī)劃、發(fā)展綱要、禁毒防艾、農業(yè)農村科普知識和生活小常識。
(5)積極向上級業(yè)務部門爭取配備功放、音響、電腦、DV攝像機、數碼像機、辦公桌等一整套相對完備的文化活動及辦公用品,并有效提高設備利用率。接到新設備后共為各種文藝晚會和各種會議提供音響服務46次、使用DV攝像機向版納報、版納廣播電臺、勐臘縣廣播電視臺、勐臘縣委信息報送、政府信息報送、易武茶鄉(xiāng)簡訊報道新聞10篇33條次。
(6)充分利用春節(jié)、彝族“二月八”等各種節(jié)假日開展體育運動,提高秋千場和其他體育場地利用率,做好傳統(tǒng)民間文體活動的傳承、保護和后續(xù)人才的培養(yǎng)訓練工作。
(7)結合本村實際情況、村寨特點,充分發(fā)揮電影在農村科普宣傳中的作用,圍繞農村解“五難”工程做好農村電影放映工作。在全村8個小組巡回放映了科教片《煙毒》、《農村交通安全警示錄》、《怎樣控制茶葉農藥殘留》、《集水節(jié)灌》、《沼氣和節(jié)能灶推廣》《美麗的綠洲——西雙版納》、《保護和利用好我們的生物資源》,記錄片《小平您好》,故事片《閃閃紅星》、《鐵道游擊隊》、《渡江偵察記》、《幻影特工》、《聲震長空》、《了不起的村莊》等,放映前積極宣傳十七大、宣傳黨的農業(yè)、農村惠農政策、民生政策、計劃生育政策、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全民健身綱要、禁毒防艾等政策法規(guī),2007年至今共放映電影42余場次,觀眾達1700余人次。
2、認真做好博物館的管理及文物收集工作。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鄉(xiāng)、古六大茶山之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為研究宣傳茶文化、建設茶山,該村認真做好文物普查工作,對轄區(qū)內的古廟、古碑及其它實物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對其進行了登記造冊,做出文物保護標簽,并向老百姓宣傳文物保護法律法規(guī),向群眾發(fā)放文物保護法規(guī)資料132份。積極籌措、合理使用資金,克服重重困難做好文物收集整理保護工作。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把更多的文物收集保護起來,配合做好對易武干洞、彩云洞、關帝廟、海關舊居、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qū)縱隊九支隊鎮(zhèn)江整訓總隊總隊長王少和舊居、老茶莊、老民居、茶馬古道等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實地勘察、GBS衛(wèi)星定位、拍照、繪圖等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將不可移動文物也納入下一步的維護對象,據實地考查測量我鄉(xiāng)境內目前還有茶馬古道19段,總長10617米左右,古廟、古茶莊等遺址23處。
該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漢文化中耍龍燈、舞獅子、扭秧歌、跳花燈,彝族支系香堂的蘆笙、三弦、民歌,七子餅茶、五子圓茶傳統(tǒng)手工制作技藝都得到了保護和傳承。同時收集彝族、瑤族、傣族、佤族等民歌。
三、思考和啟示
納么田村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幫助和支持下,在單位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一是文化場的建設還需逐步完善。由于資金困難,現只完成了文化站站房和舞臺建設,仍缺少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的建設及各類體育健身器材等配套設施的建置。村級文體活動場所匱乏,群眾缺少文體活動場所。
二是缺少文物收集和維護資金。三是各民族村寨籃球隊、文藝隊服裝器材緊缺,兩支隊伍的培訓還需上級專業(yè)部門的支持。由于以上種種主客觀原因,至使該村的工作仍然受到很大限制,仍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做好邊疆民族地區(qū)文化事業(yè)工作,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系建設,形成以鄉(xiāng)黨委、政府和上級文體部門為領導,鄉(xiāng)文化站為中心,聯系鄉(xiāng)婦聯、團委、工會、茶協,以機關、學校、部隊、茶廠及各村委會、村小組文藝隊、籃球隊為依托的多位一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組織。
(二)、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文化廣場建設。包括燈光球場的建設、文化廣場休閑娛樂、體育健身器材的建置。全鄉(xiāng)各村組及重點民族村寨文化活動室、體育場地建設。形成輻射全村及重點民族村寨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三)、充分利用邊疆現有的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發(fā)展鄉(xiāng)村文化產業(yè),改變以往“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發(fā)展模式,形成“文化搭臺,文化也能唱戲”發(fā)展思路,增加收入,彌補文化活動經費不足的困難。
總之,少數民族文化本身具有十分突出的地域特征和精神魅力,我國邊境民族具有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自然條件:少數民族眾多,歷史悠久,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風情。遵循文化經濟、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規(guī)律,促進民族文化的現代化,是邊疆民族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邊疆民族地區(qū)要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幫助和正確領導下,同心同德、開拓進取,努力克服工作中的種種困難,以建設歷史文化村寨、特色旅游鄉(xiāng)村為己任,再接再厲,為構建和諧邊疆、文化邊疆而努力工作。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地特色的分站,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