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迷宮一樣的老城里,彎彎區(qū)區(qū)的小巷被稱為“時間停止的地方”。
在這里,所有標牌都用維漢兩種文字書寫,維語在上,漢語在下,維語從右向左讀,漢語從左向右。
玉素甫江熟悉這里的小巷,和巷子兩邊生土房子里的主人。但他不清楚,從什么時候開始,全世界都開始關心他們的生土房子和生活方式。越來越多挎著相機的外國人造訪,將鏡頭對準戴著小花帽的玉素甫江和他身后的生土房子,也有人試著與他攀談。
喀什之于新疆的維吾爾世界,正如同洛陽、西安之于中國的漢人—這個維吾爾族占人口92%的南疆城市,曾是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也被認為是伊斯蘭教傳往新疆的起點。歷代王朝在這里建都,維吾爾人代代相傳的詩句來自這里的大詩人,就連被原本是生活在土耳其的智者阿凡提,也被當?shù)厝嗽O計為一位生活在喀什的維吾爾大叔。
總之,新疆維吾爾世界最后的記憶,仿佛被全部封存在這個4.25平方公里的老城蛛網(wǎng)般的街巷里,成為文化和歷史的凝固象征。
美國電影《追風箏的孩子》在尋找取景地時發(fā)現(xiàn),整個中亞國家遍尋不著的伊斯蘭老城原始風情都完整留在了喀什的街巷里。只有這里,擁有17世紀以來都無甚變動的街區(qū)形態(tài),包括那些被嚴重侵蝕的灰白土墻。
然而,喀什也恰好位于地震活躍帶上—自1900年以來,平均每25年就會發(fā)生一次里氏6級以上的地震,最大一次8級,離喀什市區(qū)僅100公里。這里由生土堆出的傳統(tǒng)老房,多被嚴重侵蝕甚至坍塌,就算沒有地震也是危房。
中國政府2001年宣布對喀什老城的改造工程。過去的十年中,改造工程一次次被宣告“正式啟動”,卻始終沒有完工。
就在2009年喀什再次宣布啟動改造僅半年,“七五”事件發(fā)生,改造悄然停轉。直至2010年8月,當?shù)匦贾貑⒆畲笠?guī)模的改造。
2011年7月,“七五”事件兩周年,喀什在平靜開工中。不過,一切都不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