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回族在線 時間:2011-07-28 點擊:點擊:
從前,安徽省無為縣鼓樓街有個回民清真館,主人叫馬常有,專門銷售牛肉食品。 無為依山臨水,是個圩區(qū),很少有人家養(yǎng)牛,更不養(yǎng)羊,馬常有一直為貨源缺乏而苦惱。有一天馬常有出外散心,忽見河邊岸上有人架起一堆篝火,迎風還飄過陣陣香味,不由得好奇起來。走到近前一看,才發(fā)現(xiàn)幾個頑童用燒過的草炭余火熏一只白生生的鴨子。馬常有故意和小家伙閑聊:“這樣熏鴨子能好吃嗎?”小家伙們都說好吃。有一個還撕下一塊鴨肉請馬常有嘗嘗。馬常有吃了一口,果然味道不錯,又問他們怎么想起來用火熏鴨子的。小家伙都說是跟皇上爺爺學來的。 原來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時候家窮,給人家放牛。但是東家不給他吃飽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干起捉野鴨子的活計來了。他們不敢?guī)Щ丶胰コ裕驮谝巴飧钚┟┎?,架起火來熏烤。有時烤不熟,便埋在火灰里,等第二天扒出來,鴨肉又香又爛,好吃極了。 馬常有回到家里,左思右想,決定做熏鴨的生意。他一次又一次地試驗,請教別人,終于摸索出用鋸末熏鴨的獨特制作工藝。從此無為的馬常有清真熏鴨生意做大了。后來“無為熏鴨”成了安徽省出名的回族風味食品。 “無為熏鴨”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輔料—— 光鴨20只(每只重約2000克),粘蔥結(jié)100克,姜塊100克,八角25克,丁香7.5克,桂皮25克,小茴香7.5克、花椒15克、硝水300克、杉木屑300克、精鹽2000克,芝麻油300克,醬油250克,醋500克,白糖150克。
制作技藝——
1.將鴨子剁去翅膀尖及腳掌,在右翅下劃開7厘米長的直刀口,摳出內(nèi)臟和食管,洗凈入缸浸泡90分鐘左右,以除血水,泡時肛門處插一小竹簽,以利通水,泡過后再洗凈瀝干。
2.每只鴨子由開口處放入鹽25克,硝水15克,并將鴨體轉(zhuǎn)動幾次,讓鹽及硝水在肚中均勻分布。再用鹽均勻擦透鴨身,嘴里和刀口處也撒點鹽。然后將鴨頸彎貼在脊背處,脯朝上,沿著缸邊整齊地排成一圈,中間空著,以便空氣流通,在缸中腌2小時后,上下翻動一次,再腌2小時。
3.大鍋放水30千克,用旺火燒開,將鴨逐個在沸水中燙至鴨皮收縮崩緊,即拎起拔去肛門處竹簽,掛在風口處,然后將腿胯間骨關節(jié)折斷。用濕布將鴨全身擦一遍,擦去皮衣,使鴨坯油亮光潔。
4.在熏鍋里放入芝麻秸的余火灰燼,上面均勻撒上杉木屑150克,在鍋上架4根細鐵棍,每根距離20厘米左右,離火灰17厘米高,將鴨背朝下放在鐵棍上,使鴨頸伸直,再于鐵棍上蓋上熏棚,以便空氣流通,使底火緩慢地燃燒木屑放出煙來。
熏5分鐘后去掉熏棚,拿下鴨子和鐵棍,再撒勻一層木屑,放好鐵棍,將鴨身翻下,胸脯朝下,蓋好熏棚,再熏5分鐘左右即可取出,再把小竹簽插入鴨肛門。
5.大鍋放水30千克,將八角等香料放入小布袋中,扎上口放入鍋里,再加醬油、醋,白糖蔥結(jié)、姜塊,燒開水后放入鴨子用竹篩子壓住鴨體,蓋好后用小火燜約10分鐘,再改更小的火燜約30分鐘,再改小火燜約30分鐘。
6.將燜好的鴨斬成5厘米長、1厘米寬的鴨條,整齊地擺碼盤中,淋芝麻油15克,跟醋碟一起上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