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尊貴的齋月里,中東阿拉伯國家有許多古老的習俗,來源于他們不同時代的祖先,作為民族傳統(tǒng)保留至今。“開齋炮”(Midfar Al Ifta)就是其中之一。 在齋月期間每天傍晚日落時,“轟”的一聲給全城的居民一陣聲浪震動,大街小巷的孩子們滿街奔跑,呼喊著“開齋了﹗”(伊夫塔﹗)沖進家門奔向滿桌的美食。在大部份北非和海灣國家如阿聯(lián)酋,許多城市的開齋,市民們還是靜聽炮聲報時,滿街興奮奔跑回家的孩子們,引起老人們當年美好的回憶。
據(jù)說,埃及歷史古城開羅開了鳴放“開齋炮”的先河,距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后又傳到了一些阿拉伯國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開齋炮”也由原來的真炮實彈演變?yōu)榻裉斓?ldquo;電視開齋炮”。齋月期間,太陽落山之時,一家人圍在擺滿豐盛食物的餐桌前,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靜靜等候著電視中“開齋炮”鳴響時刻的到來。炮聲一響,把齋者無論男女老少,便敞開肚皮,猛吃海喝起來??梢院敛豢鋸埖卣f,在齋月中“開齋炮”鳴響之時,是埃及人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
在埃及流傳最廣的關于“開齋炮”的說法是伊斯蘭教歷859年,當時的鐘表視為奇珍異寶,平民百姓都保持著從先知穆圣時代以來的看日落開齋的習慣。陰雨連綿的天氣只能靠自身的“生物鐘”估計時間。當年埃及最高統(tǒng)治者戛達姆是奧斯曼帝國委派的總督,他收到一份禮物是一門大炮。他決定在進入萊麥丹月的第一天傍晚開齋時試炮。轟隆一聲,開羅市上空回蕩著巨大聲浪,全市歡呼跳躍,各家各戶舉行了一次興奮不已的開齋飲食。第二天戛達姆總督接待了許多來訪者,一致贊揚他的好主意,鳴炮報時宣告開齋的時間。從那以后齋月里鳴炮報時開齋成為開羅的一大齋月特色,沒有炮聲似乎會使大家開齋悶悶不樂。在開羅大家習慣用戛達姆女兒的名字稱呼這個炮聲“法蒂麥的炮聲”。
開齋炮聲從開羅流傳出去,首先傳到埃及許多城鎮(zhèn),又傳到北非許多國家,亞洲阿拉伯國家。如迪拜從二戰(zhàn)前就用炮聲開齋報時,1960年代政府通過法律,確定用炮聲通報開齋時間是法定的規(guī)則,并且責成信仰虔誠的警察負責掌管開齋時間按時放炮。炮位設在市中心莎發(fā)公園的大草坪上,標記為“開齋炮”,是專職的禮炮。人們只能在齋月里和開齋節(jié)聽到炮聲,平常供游客參觀。
據(jù)傳,使用真炮實彈的情況一直持續(xù)到公元1859年。當時,已發(fā)明了“假彈”,施放假彈不但可以節(jié)省彈藥,還可以避免傷害薩拉赫丁堡這一重要古跡區(qū),而且從那時起當局就決定把施放地點移到了別處。后來因為戰(zhàn)爭原因“開齋炮”停止了。直到1983年當時的內政部長艾哈邁德•拉什迪決定在薩拉赫丁堡上恢復鳴放“開齋炮”。九十年代初,埃及古跡保護單位為保護古跡再次要求停放“開齋炮”。聰明的埃及人又想出了一個既能保留施放“開齋炮”傳統(tǒng),又不傷害古跡與環(huán)境的高招,他們利用電視專門制作了“開齋炮”的畫面,讓埃及人聽著“開齋炮”開齋的樂趣和欲望得到了滿足,也讓已有560多年歷史的“開齋炮”完成了從實彈到“假彈”,再到“電視畫面炮”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