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象形文字
古埃及象形文字距今5000多年前,古埃及出現(xiàn)了象形文字,后來被歐洲人稱作Hiérpglyphe——這是希臘語“神圣”與“銘刻”組成的復合詞,即“神的文字”。古埃及人認為他們的文字是月神、計算與學問之神圖特(Thoth)造的,和中國人“倉頡造字”的傳說很相似。古埃及語屬于閃-含語系埃及-科普特語族。這個語族最早的語言是古埃及語,就是我們見到的象形文字所記載的語言,到大約4世紀,它演變?yōu)榭破仗卣Z?,F(xiàn)在,科普特語還用在宗教儀式上。
1798年,拿破侖將軍遠征埃及,這場對尼羅河谷的出征可謂損兵折將,然而,卻使世人得以重見歌珊地湮沒2000年的珍寶。1799年,法國遠征軍官布夏爾在埃及羅塞塔地區(qū)附近,發(fā)現(xiàn)一塊非同尋常的黑色玄武石碑,碑體為磨光玄武巖,上面刻著三段文字,分別由古埃及象形文字、阿拉伯草書、希臘文組成。學者們大膽假設:這是同一篇文獻的三種文字版本。而其中希臘文為所人們認識,在正確地譯出那段希臘文以后,再設法找到希臘文字和那些象形文字之間的關系,由此,揭開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謎便拉開了它的序目。 象形文字是一種非常復雜的、變化無窮的文字體系。商博經(jīng)過十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最后從國王的名字入手(也就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著名的國王圈),首先譯出埃及文“克婁巴特拉”,這個詞所代表的意思,你一定不會陌生,即征服凱撒大帝的埃及艷后。任何偉大的發(fā)現(xiàn)事后看來都似乎是簡單的,但在當時,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困難重重,這是因為3000年來象形文字出現(xiàn)了許多變體,現(xiàn)代的人們已經(jīng)十分了解這些變體,懂得“古體”埃及文有別于“新體”,而“新體”又不同于“現(xiàn)代體”,但在商博良之前誰也不知道這些變化,而這位偉大的語言及考古學家用超人的智慧為人類找到了破譯象形文字的鑰匙,而這也是打開埃及古文化的一切門鎖的鑰匙。
一段埃及象形文字的譯文:人的兒子,我的復仇者,門赫普萊爾,愿他永生,我煥發(fā)著對你的愛,保護著:我的手,你的肢體,用生命的保障。多么甜美啊,你的友情在我胸懷。我把你放在我的心坎,我贊賞你,我把你的力量和威嚴灑遍各地;向你表達我的焦慮,因為上天的靠山是有限的。這段象形文字,可以讀成:“他說,安寧地來到這里并穿越天空的人,就是太陽神。”
古埃及的陵墓或廟宇中用于裝飾圖案的主題為:陸上和海上的戰(zhàn)爭,溺死和被俘的戰(zhàn)士,踩踏活人的公牛、獅子、原山羊、狗和長頸鹿。這些戰(zhàn)爭場面或動物形象,是在君主專制政權下的上埃及和下埃及統(tǒng)一前坐落于尼羅河畔之公國的歷史見證。在上下埃及統(tǒng)一之際,光明之神,伊茲恩和奧之利斯的兒子賀魯斯被選來保護帝國。他還把自己的名字賜予了早期的君主。第一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了“帝射國王(賀魯斯)”的稱號;那個表示宮殿正面的,被稱為“塞雷克”的裝飾上有一只象征王朝的隼,蛇則代表字母DJ或詞DJET“帝射”。
西方語言中圣書體一詞的拼法(英語hieroglyph、法語hiéroglyphe等等),源自于希臘文單詞ίερογλύφος,“hiero-”(ίερος)意為“神圣的”,“glyph” (γλύφειν)意為“鐫刻”。古埃及的原稱是mdw nṯr,意為“神辭”。
1890年代在Hierconopolis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的納爾邁石板(公元前3000年)多年來被認為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最早文獻。然而,在1987年德國考古隊在阿比多斯(現(xiàn)在地名為Umm el-Qa'ab)發(fā)現(xiàn)了前王朝的一個統(tǒng)治者的U-j墳塋,復原了幾百塊骨片,從中找到了具有完全規(guī)模的埃及象形文字。這一墳塋的年代為公元前3150年。
埃及象形文字包含3種字符:音符,包含單音素文字,還有許多單音節(jié)文字和多音節(jié)文字;意符,表示一個單詞;限定符,加在單詞的最后以限定語意的范圍。商博良對這一文字系統(tǒng)作了如下說明:當文字發(fā)展并在埃及普及時,對文字的簡化也就發(fā)展了。這就導致出現(xiàn)了僧侶體和世俗體字體。這些字體適合于在紙草上書寫。但是圣書體并沒有因此而衰落,而是與這些字體共存。羅塞塔石碑就包含了圣書體和世俗體。
在波斯人的統(tǒng)治期間(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其中有間斷),在亞歷山大征服埃及之后,在馬其頓和羅馬統(tǒng)治時期,圣書體繼續(xù)被使用。晚期埃及象形文字的地位有點復雜。一種說法是埃及象形文字區(qū)分了“正真的埃及人”和外國統(tǒng)治者(以及埃及的仆從),這可能歸因于希臘和羅馬的作家對于埃及象形文字的偏見。另一個原因是出對自己的文化的自尊心,希臘羅馬時期的作家不愿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方的文化。由于埃及象形文字是神圣的,那個時代的作家門把它想象成寓言式的,甚至是魔術式的,秘傳的,神秘的知識。這種自尊心導致的不是好奇心,而是無視。雖然這種文字系統(tǒng)盡管復雜但卻合理。埃及象形文字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即有外部原因也有內(nèi)部原因,是一個饒有興味的研究課題。前面引用的是英文作者的看法,可供參考。
公元4世紀左右,只有很少的埃及人還能夠讀出這些埃及象形文字,此后逐漸就真的成了一個“謎”。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公元391年發(fā)布敕令,關閉了所有非基督教的神殿,從此就再也沒有建造過刻有埃及象形文字的紀念碑或者神殿。最后寫下的埃及象形文字是在391年不久后,在遙遠南方的一座神殿里發(fā)現(xiàn)的。
公元4世紀出現(xiàn)了Horapollo的《象形文字集》,對將近200個象形文字作了解釋。到底誰是作者至今還不清楚,這部著作長期以來成為解讀埃及象形文字的障礙物。早期研究者認為它源出于希臘文,近期的研究則傾向于它含有真正的知識的殘片,把它定性為埃及知識階層試圖挽救瀕于失傳的文化的一次“絕望”的嘗試?!断笮挝淖旨穼ξ乃噺团d時期的符號主義起了主要的影響,特別是安德烈·阿爾齊亞特的《圖形的寓意》,還有弗朗切斯克·科羅納的《波利菲爾之夢》。
幾百年來,有許多近代學者對解讀這些象形文字進行了嘗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7世紀的Athanasius Kircher。然而這些嘗試不是失敗,就是漫無邊際的想象力的虛幻。對解讀埃及象形文字最有成就的是托馬斯·揚和讓-弗朗索瓦·商博良,在1800年的初始。拿破侖軍隊遠征埃及時,在羅塞塔城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塊用三種文字(圣書體、世俗體和古希臘文)寫成的黑色玄武石碑,被稱為“羅塞塔石碑”。這塊石碑給解讀帶來了關鍵性的資料。商博良借助自己豐富的語言知識,從國王托勒密的名字入手,在1830年代幾乎完全破譯了埃及象形文字。這對當時誕生不久的埃及學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進展。
埃及象形文字有30個單音字,80個雙音字,和50個三音字,也有直接能夠表示意義的圖形字符。真正的表形文字不多,多數(shù)是借數(shù)個表形文字的讀音來表示其它的概念。類似于漢語的借音用法。限定符則類似于漢語中的偏旁部首的作用。埃及象形文字中表形、表意和表音相結合,其意符和聲符都來源于象形的圖形。與漢語所不同的則是它們依然保持單獨的圖形字符。有趣的是,這種文字可以橫寫也可以豎寫,可以向右寫也可以向左寫,到底是什么方向則看動物字符頭部的指向來判斷;至于在單詞單元上則怎么勻稱美觀怎么寫,只要不影響意思,上下左右天地自由。這可以說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書法特征之一。我們講埃及象形文字一般是指圣書體,主要用于比較莊重的場合,多見于神廟,紀念碑和金字塔的銘文的雕刻。僧侶體則多用于書寫于紙草上,相當于漢字的行書或草書。而世俗體則是對僧侶體的簡化。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shù)靥厣姆终?,更權威更貼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