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戲曲史上,穆斯林藝術家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元代穆斯林曾將一批“回回曲”引進中國。據(jù)《輟耕錄》卷28《樂曲條》記載,當時的 《伉里》、《馬黑某當當》、《清泉當當》都是回回曲。
元代涌現(xiàn)出一批回回作曲家,如馬九皋、貫云石、玉元鼎、阿里耀卿、阿里西瑛、沐仲 易、丁野夫、藍楚芳、吉誠甫等人的散曲小令,在當時都很有名氣。其中馬九皋的作品,激越慷慨,流麗清婉,傲世不俗,豪爽疏放,風趣中隱藏著內(nèi)心的憂憤,詼諧中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嘲弄。九皋遺留下來的元曲小令,在數(shù)量上居元代曲家第八位,藝術成就也名列前茅。維吾爾族散曲作家貫云石,又名小云石海涯,自號酸齋,又號蘆花道人。他創(chuàng)作的曲調(diào)傳于浙江澉浦楊氏,稱為“海鹽腔”,流傳至明代,成為昆腔的先驅(qū)。吉誠甫,西域回回,被人贊為元曲的“知音狀元”,“是梨園一點文星,西土儲英,中夏揚名”。
從元迄今,穆斯林的表演藝術家不勝枚舉。
元代宮廷有皇家樂隊組織,名為“常和暑”,初名“管勾司”,秩正九品,后升從六品,專門負責管理領回回樂人。那些回回樂人,就是中國早期的回回表演藝術家。此外,名滿民間的回回戲曲表演家當時也已出現(xiàn)。元代《雪蓑漁隱青樓集》中,介紹了一位名叫米里哈的回回旦角演員,說她“歌喉清婉,妙入神品;貌雖不揚,而專工貼旦雜劇”。
清代宮廷中有“回部樂”,包括司樂器八人,司舞二人,舞盤二人,倒擲大回子四人、小回子二人。隨著樂聲,司舞起舞,舞盤人隨舞;舞畢,倒擲回子繼進呈技。顯然,這是一種集歌舞、雜技于一臺的藝術表演。演員們身穿不同服色的錦衣綢褂,頭戴五色綢回回小帽,或歌或舞,或舞盤,或倒擲,花團錦簇,歡快活潑。他們就是清代宮廷穆斯林表演藝術家。
到了20世紀,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造詣頗深的穆斯林表演藝術家大批涌現(xiàn)。如有“活曹操”之稱的侯喜瑞,京劇“馬派”的創(chuàng)始人馬連良,被譽為“女梅蘭芳”的雪艷琴,這三位京劇藝術大師被譽稱作“梨園回族三杰”。他們將比重的心血獻給了京劇藝術,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將中國京劇藝術推向一個新階段,他們精心培育的接班人活躍在祖國各地的京劇舞臺上。此外,如相聲表演藝術大師馬三立,話劇表演藝術家李默然,評劇表演藝術家馬泰,指揮家李德倫,舞蹈家阿依吐拉,歌唱家克里木、迪里拜爾,電影演員達式常,京劇演員管韻華,相聲演員王志濤、馮景順,評書演員王剛,歌唱演員馬太萱、丹慧珍,都是活躍在中國文藝舞臺上的佼佼者。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舞劇《曼蘇爾》,臨夏回族自治州歌舞團的花兒歌《花海雪冤》,維吾爾族的電影《阿娜爾汗》,表現(xiàn)塔吉克族人民生活的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都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其中絕大多數(shù)演員都是各族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