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松亭阿訇,1895年生于北京牛街故居。阿訇家世代為伊斯蘭教經(jīng)師,其堂兄馬靜生阿訇(名壽仁,壽90余,于1982年去世)亦系著名學者。阿訇原名壽齡,后以字行。幼年承家教,即有志于宗教、文化事業(yè)。稍長,先后在牛街清真寺達浦生阿訇所主持之中阿大學讀經(jīng)書。繼就學于北京花市清真寺,隨王友三大阿訇求學,學成掛幛后,先后在北京西單、河北涿鹿及北京花市任開學阿訇。其時正值清末民初,各種新的思潮紛至沓來,社會各方面都呈現(xiàn)一種啟蒙和競進情勢。在王浩然、達浦生等大阿訇的倡導下,從北京逐漸向全國掀起一場初步的回族伊斯蘭教的新文化運動。松亭阿訇在這種形勢激蕩下,憬然認識到,中國回族歷史近千年,過去囿于積習,不讀漢書,教育落后,民智閉塞,甚至民生凋敝,整個民族處于落后狀態(tài)。阿訇對回族當前情況,歸納為貧、愚二字。從而立定宏愿,愿畢生從事于克服回族貧愚,銳意于發(fā)展回族文化、教育,以期有裨于整個國家、民族之復興。
1925年,阿訇受聘于山東濟南西關清真寺(俗稱穆家車門清真寺),該寺首席鄉(xiāng)老穆華亭先生及法靜軒先生等,亦均為回族中有志之士,與阿訇朝夕過從,對阿訇之振興教育以克服貧愚之倡議,極為贊同。阿訇乃更具體倡議曰:“時勢推移,至今日各族競進時代,茍不吸收時代學術知識,必將事事落后,而無以圖存。圖存之道,固在于民族之自立圖強,然不通過開明經(jīng)師阿訇之因勢利導,必將事倍而功半。故選就開明師資,既據(jù)有教義之依據(jù),又益以開明之見識及時代之知識,進而領導本族人民群眾,打破積習,接受新知,其為勢便而收效速且巨。質言之,即急需造就一批既具有阿文經(jīng)學學識,又能精通漢文并且有各科時代知識,實為當務之亟。”當?shù)乩相l(xiāng),皆韙其議。
時唐柯三(仰檁)先生,正膺任山東濟南道尹??氯壬刈弭⒗t世家,祖父靜徽先生,官至翰林學士,素有衛(wèi)道之譽??氯壬缒戤厴I(yè)于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識湛深,素具宏揚回族文化教育之偉愿,早在京都肄業(yè)時,即曾于牛街族中先進安鏡家(銘)先生金蘭同契,各出私資,創(chuàng)立清真小學堂于牛街地區(qū)之教子胡同。雖不久即以經(jīng)費不足而停辦,然在回族近代教育史上,亦當不容泯滅??氯壬扰c松亭阿訇共具同心,故一經(jīng)晤談,立成相契,達成協(xié)議,決心創(chuàng)辦兼重中阿文化的伊斯蘭師范學校于濟南,復與教中先進會商,詢謀合同,柯三先生建議定名成達師范學校,取“成德達材”之義。公推柯三先生任校長,并與諸先進鄉(xiāng)老各出私資,置辦校教各具,只數(shù)月而規(guī)模初具。惟創(chuàng)辦學校,首需辦學專門人才,適益都劉柏石(名掄英,已于1983年逝世于寧夏銀川市)先生,曾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時正在山東大學任教。柏石亦族中志士,一經(jīng)柯三及松亭阿訇相召,乃決然舍去優(yōu)厚的大學教職,就職成達師范學校教務主任,籌謀規(guī)劃,制定教導規(guī)章制度。在濟南、泰安、益都等地,招收回族學員一班,于當年4月24日開學上課,此即屹立于舊社會20余年,與上海伊斯蘭師范學校并稱于世的北方伊斯蘭學府之所由產生。
1925年“五卅”慘案發(fā)生后,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軍強行占據(jù)我山東省會濟南,使得開學未及一年的教育弱苗受到扼制,暫時停課。為了復課并謀求學校之發(fā)展,松亭阿訇認識到,濟南雖系名城,但畢竟有地方性的局限。在北方,只有素稱文化古都的北平,才具有全國特別是華北的領導示范意義。于是,在校務會同意之下,松亭阿訇只身來到北平,進行在北平復校的活動。當時就得到以侯松泉為首的中國回教俱進會以及各寺坊首事的同意和支持。同時更得到馬福祥(當時馬福祥正在蔣介石和馮玉祥矛盾時期暫以航空督辦的名義息影于天津)的支持資助。成達師范學校乃禮聘馬福祥為董事長。馬氏乃出巨資,交由回族富商代為經(jīng)營商業(yè),以盈利補助學校經(jīng)費。多年前,馬福祥為了創(chuàng)辦蒙回學校,曾在北平東四牌樓清真寺后院,建有平房20余間,有南北講堂、宿舍等,恰可充作教室、辦公及學員宿舍之用。于是,松亭阿訇通過馬福祥及東四清真寺董事會的同意,借用此處作校舍,于1929年將濟南成達師范遷來北平,繼續(xù)開課。從此,該校即名為北平成達師范學校。
自1929年成達師范遷校北平,至1937年年底北平淪陷,成達師范遷校桂林的6年期間,松亭阿訇以整個身心,投入成達師范學校的建校和擴校工作。在唐柯三校長的全力支持和松亭阿訇的積極奔走下:第一,學生名額除在山東招收的原有第一班外,又繼續(xù)招足學生4班,學生名額最高數(shù)達到130余人。第二,創(chuàng)辦富有時代精神的宗教與民族的綜合性刊物《月華報》。第三,成立成達出版部,印行許多經(jīng)書及伊斯蘭學術著作。第四,成立福德圖書館,并組織以顧頡剛教授為首的董事會,使這個圖書館成為近代中國伊斯蘭教最大的圖書館。第五,兩次出國到埃及遣送留學生。第一次是在1933年,為了使成達師范第一班畢業(yè)生中的優(yōu)秀學員得到更好的深造,松亭阿訇受學校的委托,親自帶領5名畢業(yè)生到埃及,會見了獨立后的埃及國王福瓦德一世和開羅愛資哈爾大學校長祖瓦西里,得到他們的同意,由埃及公費接受這批學員入愛資哈爾大學受業(yè)。第二批是l936年,松亭二次親到埃及,得到埃及國王法魯克一世及愛資哈爾大學校長穆拉額的同意,接受20名中國學生到愛資哈爾大學學習,預定于1937年組成“法魯克中國留埃學生團”去埃及。因為“七七”事變發(fā)生,直至1938年,始由成達師范阿文教師龐士謙阿訇擔任團長,率領學生l6名到埃及愛資哈爾大學入學,直至1946年,才由龐士謙阿訇率領這批留學生回國。截止現(xiàn)在,除龐士謙、韓宏財、金殿桂、馬宏毅、金德寶等均已物故,其余的歷次留學埃及的畢業(yè)生,大都在宗教界、教育界,政治界、文化界中服務。他們都分別做出了有益的貢獻。第六,聘請埃及教授來華任教。在1933年,松亭阿訇第一次出國到埃及保送留學生的同時,商得埃及政府的同意,派遣兩位宗教學識豐富的教授來華講學,一位名叫達理,一位名叫易卜拉欣,于1933年到達北平,在成達師范專門教授阿拉伯語文及《古蘭經(jīng)》、圣訓和教法等學科。第七,松亭阿訇參加北平72名教授發(fā)表《抗日宣言》活動。l936年,由于國民黨政府對日本帝國主義節(jié)節(jié)退讓,把以北平為首的華北一帶組成“冀察政務委員會”,使冀察廣大的國土成為日寇前哨的特別區(qū),國人對此莫不義憤填膺。當時,松亭阿訇邀請北平各大學知名教授顧頡剛、馮友蘭等,在成達師范學?;I組“福德圖書館”董事會時,在董事會討論之余,由顧頡剛教授倡議發(fā)表教育和學術界的抗日宣言,呼吁國民黨政府和全國人民共同奮起抗日。經(jīng)聯(lián)絡簽名結果,連同當時成達師范負責人唐柯三、馬松亭、劉柏石、趙振武和筆者等數(shù)人,適為72人,并印傳單發(fā)表。當時北平各報刊,亦競相披露,給南京國民黨政府以很大的震動。這就是“七七”事變前夕,在北平發(fā)表的有名的72教授《抗日宣言》。在這個運動里,松亭阿訇起了很大的發(fā)動和組織作用。
1937年“七七”事變發(fā)生后,北平淪陷,為了避免成達師范落于敵手,松亭阿訇乃飛赴南京,與唐柯三校長商討如何將學校遷移后方。商定將學校遷到廣西桂林。借用桂林市西關清真大寺作校舍。由松亭阿訇、校董常子椿、趙國棟率領留校學生近100人,避開日寇的阻攔,取道武漢,轉至桂林,l938年元月,成達師范在桂林復課。
1941年,重慶十八梯清真寺被日本飛機炸毀,l943年經(jīng)中一國回教救國協(xié)會重建落成后,聘請松亭阿訇任教長。與此同時,因桂林淪陷,成達師范又倍經(jīng)艱難,遷往重慶。
松亭阿訇就任重慶十八梯清真寺教長職務時,接著又創(chuàng)辦了一所回教經(jīng)學院,繼續(xù)致力于回族教育事業(yè)。當時他邀請重慶的著名學者郭沫若、馬寅初等來學院講學。
日本投降后,松亭阿訇于1945年返回北平,與當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聯(lián)系,保送重慶回教經(jīng)學院的部分學生到北京大學東方語文系阿拉伯文組肄業(yè)。松亭阿訇安置了這批學生以后,隨即又在北平東四牌樓清真寺原成達師范校址,聘師招生,又成立了中國伊斯蘭經(jīng)學院,并恢復了《月華報》的報刊行。松亭阿訇這種鍥而不舍,老而彌堅的精神,受到了人民的尊敬。
1945年日本投降后,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祖國大地烽煙四起,民不得安,松亭阿訇被迫赴香港暫避。在很短的時間內,國民黨政府土崩瓦解。全國解放了,于1949年10月全國萬眾歡騰中,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翌年,即由周總理派人邀請松亭阿訇回國。為祖國民族文化教育辛勞大半生的馬松亭阿訇,受到黨和人民的尊重。從此,松亭阿訇加強了政治學習,開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回族的文化事業(yè)服務。1957年,松亭阿訇被錯劃為“右派”,后來得到改正。
在史無前例的l0年浩劫中,松亭阿訇作為民族文化界的權威,同樣受到了批斗和屈辱。在黨中央一舉肅清“四人幫”后,松亭阿訇多年屈抑得到昭雪,重新受到黨和人民的禮遇。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成立,松亭阿訇被推為副主任。人民政府為他的晚年,安排好了生活。松亭阿訇在他年逾古稀的時候,精神矍鑠,在黨的領導下,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并撰寫《古蘭經(jīng)要義》,在《中國穆斯林》雜志上發(fā)表。 1992年,馬松亭阿訇與世長辭,留給世人寶貴的伊斯蘭精神。
隨時了解最新穆斯林資訊、暢享正宗清真美食
獨具當?shù)靥厣姆终荆鼨嗤N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