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不能改變世界,但它可以點燃黑暗中的幾根小小蠟燭。
巴勒斯坦著名詩人邁哈穆德•達爾維什(Mahmoud Darwish)日前榮獲馬其頓"斯特魯加詩歌之夜"藝術節(jié)授予的2007年詩歌大獎--"金桂冠獎"(Golden Wreath)。
"金桂冠獎"是世界詩壇著名的獎項之一,在其設立以來的近40年里,聶魯達、阿蘭•金斯伯格、拉斐爾•愛爾伯提、阿多尼斯、綠原等來自世界各國的詩人曾先后獲獎。
以下是邁哈穆德•達爾維什的獲獎致辭:
親愛的朋友們:
大約三十年以前,當拉斐爾•愛爾伯提榮獲"金桂冠獎"時,我曾作為來賓到過這里。我愛你們的國家:湖泊,紅玫瑰,還有這里的讀者--他們向我們表明詩人并非注定與孤獨為伴。當時我還年輕,卻夢想遠大。隨著年歲增長,我認識到寫詩不易,但并非不可企及。詩歌不能改變世界,但它可以點燃黑暗中的幾根小小蠟燭。是的,詩歌是脆弱的,但它自有絲綢的力量和蜂蜜的剛強。詩人應該堅信:這種脆弱也是有效的。當野蠻、仇恨和戰(zhàn)爭的語言喧囂于耳時,我們更需要另一種語言--詩的語言,以便加深我們對人性的感覺和意識,并讓我們繼續(xù)夢想自由與和平,信仰人類的共識。
大約三十年以前,我和來自各國、操各種語言的詩人們一起來到這里。這是一座開放的花園,百花爭艷,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緣。世界詩歌的定義,就是多種聲音,多種來源。詩歌真正的身份,乃是它的人道精神,它的獨特之美,它在多文化、多語言間的自由旅行。我們不能把詩歌限制在一國狹窄的圍墻之內(nèi),它必定會參與塑造一個民族的文化身份,抵御著對這一身份的攻擊,抗拒著剝奪民族表達自我特性的一切。詩人不能夠逃避"此地"與"當下",而遁身于另一個所在,另一個時代。
重返這個美麗的國度,并領取你們崇高的獎勵,令我深感榮幸。這一獎勵授予了我,也授予了我所代表的一切。我很榮幸你們能慷慨地傾聽我的詩歌實踐中個人與集體之聲匯合而成的聲音。我并未夢想過有朝一日能榮獲"金桂冠獎"這一殊譽,并未想過能躋身于我引以為師的那些詩人行列。在我看來,這項大獎是授予阿拉伯詩歌的,是對我的祖國--巴勒斯坦--權(quán)利的精神聲援,她有權(quán)加入到自由、獨立的世界民族大家庭之中。
邁哈穆德•達爾維什小傳:
巴勒斯坦人邁哈穆德•達爾維什是當代阿拉伯詩壇最著名的詩人之一。1942年出生于巴勒斯坦名城加利利附近的一個村莊,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的家鄉(xiāng)被以色列占領,他和家人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在阿拉伯國家及歐洲流亡近半個世紀之后,邁哈穆德于1996年返回巴勒斯坦。
詩人曾三度被以色列占領當局囚禁,在鐵窗里寫下許多優(yōu)美感人的愛國詩篇。他的詩歌早期通俗曉暢,大都描寫巴勒斯坦人民不為敵人所屈的尊嚴和反抗占領的勇氣,其名篇《身份證》、《巴勒斯坦的情人》等詩作在阿拉伯各國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后期,詩人的風格變得更加雋永蘊藉,除愛國題材以外,他還涉及了人類共同關注的普遍話題:愛情、生命、死亡、人性等等。自1964年出版第一步詩集《橄欖葉》以來,詩人至今共出版了30余部詩集及散文集,其作品被譯為35種語言。曾先后榮獲"蓮花獎"(1969),前蘇聯(lián)"列寧和平獎"(1983), 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1993),"拉南基金會文化自由獎"(2002),荷蘭"克勞斯王子獎"(2004)等國際大獎。
邁哈穆德還是巴勒斯坦國歌的詞作者,也是巴解組織60年代通過的《巴勒斯坦國民憲章》的主要起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