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拜讀西安李健彪先生刊登在《開拓》雜志上大作“常遇春的后裔在哪里”一文,作為先祖不孝子孫早想作答以謝健彪先生之關(guān)愛,只緣學識淺薄,多年來族親之間又缺少交往更無譜書之依據(jù),苦于無從捉筆常引為憾事。
今幸拙編《常氏家譜》再版后,蘇州、安徽、山東……各地族親紛紛來函聯(lián)系得到不少教益,了解一點家族的概況。雖仍然是支離破碎,卻想借此機會作拋磚引玉之舉,若能就此和我常姓族親中有識之士得以交流探討,則更是幸事。
一、常遇春家族譜系總圖(見文后)
遇春公三子一女的情況是:
?。ㄒ唬╅L子常茂,封鄭國公,食祿二千石,洪武十年因岳父馮勝而獲罪被流放到廣西龍州,再續(xù)龍州士官趙貼堅之愛女為妾,傳二人均無所出。茂卒于洪武二十四年。
(二)次子常升,洪武帝在常茂被流放廣西后,改封升為開國公,妻胡氏(胡大海之女)生有二子,長子繼宗、次子繼祖。升襲封后,外出練兵有功,加封太子太保。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洪武四子)興師犯闕篡奪帝位,攻至京城金川門(今南京水西門)升與魏國公徐輝祖(徐達長子,朱棣內(nèi)兄)等率兵抗擊,升見大勢已去,毅然沖入敵陣而戰(zhàn)死。死前予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滅門之禍必遭無疑”為不絕祖塋香煙,命年方九歲之長子繼宗,懷攜誥命鐵券,逃回原籍。偽為從叔常福之第五子,改名常侮。從此繼宗之后裔,即世居永平崗為農(nóng)。是為安徽分支。為恐遭罪,此事一直秘而不宣,弘治下詔平反昭雪時,其后輩子孫仍不敢泄露,直至公元1751年清高宗南巡采石后,才公之世。
升死后,妻胡氏攜七歲次子繼祖被發(fā)配到云南通海四周村隱姓埋名,時為公元1403年,直至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孝宗佑樘大封功臣,為常氏平反昭雪,才從云南召回。常升之曾孫,五世常復,授世襲南京烏衣衛(wèi)指揮使。
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辛卯,又封常復之曾孫八世元振為懷遠候,祿千石,世襲,十四年領(lǐng)南京后府。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元振卒。同年十月丙午,九世文濟(一作文溥),襲父職。至嘉靖三十四年,領(lǐng)南京前府。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二月,僉事中府。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卒。
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八月壬寅)十世允緒,累領(lǐng)南京軍府,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十月加太子太師,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
?。ㄒ陨险陨虾9偶霭嫔绯霭娴亩迨?/span>P8088年)
?。ㄈ┤映I?,建文帝時敕封為昭勇將軍,抗擊燕王失敗后,攜眷避禍逃往山西臨縣,后又西渡黃河,定居于陜西省米脂縣。森生有二子,長子常剛落戶于十甲,次子常強落戶于七甲,嫡孫常旺等留下遇春公在陜西省的這一分支。米脂常姓為一大家族,曾編有米脂“常氏家志”,據(jù)李健彪先生文中提到米脂常黎夫老先生是革命的老前輩,1954年曾任國務(wù)院副秘書長。
?。ㄋ模╅L女,儀淑郡主,洪武四年與太子朱標婚配,洪武十一年十一月薨,建文元年追尊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并追尊常后為孝康皇后。生有二子,長子虞懷王朱雄冀是洪武帝嫡長孫,八歲時薨,次子朱允炆即建文帝,常后另有一女,江都公主,洪武二十七年下嫁于耿璇。
二、紀念先祖遇春公的祠廟墓
為紀念先祖遇春公而興建的墓祠廟以供后人祭典瞻仰,比較突出的幾處是:
1、南京常遇春墓:座落在南京鐘山之西,今富貴山隧道之山頂上面向西,墓前甬道兩旁有石人石馬翁仲,氣勢磅薄,墓成園形,直徑2米多,高約1.5米,四周為長方形磚塊壘砌而成。墓前石碑上記有十六世孫于1986年重修。
六合常氏每年必去祭掃,眼見雖為省級文物卻因無人管理現(xiàn)已殘破不堪,曾多次向主管部門吁請修葺。
2、滄州常遇春衣冠塚:位于河北省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王帽圈村,黃河西岸的齊堤,距明吏部六官王翱之墓約500米處,成長方形,長約2.5米,窯磚砌護,墓頂平,無碑碣,村民常福來介紹說是祖上常遇春之墓,每年天津大港滄州等地常姓后人都來掃墓,常姓在此村為回民。
3、通海常氏先祠:位于云南通??h四街村,座北向南,有大門(牌樓),前廳、中廳、大殿及東西十四間廂房,三間三進大院組成的。占地1584米,是遇春之孫常繼祖流落到云南時,于明萬歷年間所建。清雍正年間重建,已傳二十多代。2001年9月3日,經(jīng)云南省政府批準被列入玉溪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部分摘自濟南穆斯林07年第四期胡振榮文)
4、懷遠三王墓:位于安徽省懷遠縣,常遇春的故居常墳鎮(zhèn)常墳村(原為賈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為遇春公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人均追封為開平王時始建。規(guī)模宏大,型制完整,占地約350平米,陵區(qū)占地約200畝,幾經(jīng)歷代反復變化,十年浩劫期間,地面上石器、碑碣均遭破壞,所幸埋于堤下部分,石器及墓葬均完好無損。1984年經(jīng)蚌埠市建委批準,將墓區(qū)規(guī)劃為“遇春園”景區(qū),常任俠教授親題園名。
三、后裔的概況
從總譜上可見先祖遇春公的后裔大致是安徽分支,繼宗的后輩。云南分支繼祖的后輩,陜西分支為常森之后輩,河北分支出自何人目前尚無從考證??上Ц鞣种еg除陜西與懷遠之間據(jù)傳已有聯(lián)系外,其他分支相互間尚無聯(lián)系溝通,總的譜書至今未見,實為憾事,我所知的幾個分支情況大致如下:
1、六合常氏:回族,據(jù)光緒年間常氏家譜序言中所載“余先世遇春公……遷棠始祖太公……賜第江北養(yǎng)老。”(見《常氏家譜》)
譜序:德乃載厚福,謙可受益強。
現(xiàn)有堂名,六個,荊茂堂,誠一堂,懷德堂,樹德堂,北順堂,安仁堂
六合常氏已傳十代,后輩已遍及全國各地,2005年六合常氏舉行祭祖活動,又制定了后十個字的譜序是:仁立成偉志,義行博云天。
2、盱眙常氏:漢族,自稱為常遇春后裔,在盱眙為一大姓氏。
譜序:懷寶守仲慶,爾奉必得昌
堂名:懷德堂
可見和六合常氏應(yīng)屬于同一分支,但因未找著家譜或已失落,多年來家族之間缺少聯(lián)系,產(chǎn)生分支是可以理解的。
3、山東濱州常氏:漢族,自稱也為遇春公后裔,濱州常姓也為一旺族,自認先祖常自修系從安徽來安遷入山東,查安徽來安縣志確有常自修其人及事績,來安常姓系官宦人家,后輩也很多,但去年曾去來安尋根,已不見常姓后人。
但從六合常氏老譜先輩中也曾見有“自”字輩的先人,由此推想,濱州常氏和六合常氏的親緣關(guān)系可能也不遠。
四、關(guān)于常姓族別問題的探討
常姓在我國是古老姓氏,相傳黃帝時期即有常姓。所以常姓中有漢族后裔這不以為奇,但常遇春是回族是可以肯定的。我已在《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的族別和信仰》一文中加以論證(文載江蘇伊協(xié)2001年5月第63期P17)有人依據(jù)南京常遇春墓為漢族園形訛傳常遇春是漢族顯然是錯誤的。今河北滄州常遇春之衣冠塚是平頂長方形不再次證明這一論證嗎?
至于遇春公分散在各地的后裔,由于農(nóng)村生產(chǎn)、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淡化了信仰,改變了生活習慣而成為漢族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六合城西另有一支常氏漢族自稱也是遇春后裔,從山東宛平遷來。
譜序:立德厚勝利,榮華富貴安
堂名:帶經(jīng)堂
譜上對聯(lián),享后世千秋俎豆 守先人一脈真?zhèn)?/span>
我分析有兩點仍可以看出他們?nèi)员A糁刈宓暮圹E:
(1)“后世”“先人”是回族人兩世吉慶中常用語。
(2)過年期間年三十、初一兩天不能吃豬肉。
由此可見不能依據(jù)族別來判斷是否為遇春公的后裔,關(guān)鍵還是要有譜書或有關(guān)文字資料為依據(jù)。
五、我的愿望
我的年事已高(78歲),對各地常氏住處的收集整理常感精力不濟,錯誤疏漏之處恐在所難免,想借此機會提出幾點希望:
1、能和陜西、云南、河北、安徽、山東等各地族親(尤其是蚌埠族親)聯(lián)系上以便共同整理出比較完整的常氏家譜。
2、和各地族人代表約定時間祭掃先祖遇春公墓并共同呼吁江蘇省政府維修墓地使之成為景點,以供后人瞻仰(或由常氏后人共同集資?。?/span>
3、共同商討召開一次規(guī)模比較大的祭祖大典。
祈求安拉的襄助。
?。ㄗ髡呦盗蠀^(qū)伊斯蘭教協(xié)會顧問、六合高級中學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