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來以后,和諧之聲便成了時代強音,得到社會各界及各族人民的一致稱贊和擁護。和諧之聲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廣泛的共鳴,不僅是因為它代表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還因為世界各大宗教都不同程度地蘊含著和諧的理念。伊斯蘭文化的和諧理念首先源自其名稱本身,伊斯蘭教,阿語的意思是:倡導和平的完整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古蘭圣訓中蘊含著豐富的和諧理念,比如:心態(tài)和善、語言和氣、行為和藹、家庭和美、鄰友和順、民族和祥、宗教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天人和暢。今天,我就其中的鄰里和睦理念與大家共享。我演講的題目是:與鄰為伴,與人為善。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朝康熙年間,有位叫張英的人,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有一天他接到一封十萬火急的家書。信中訴說家中正在修建府第,與一姓方的鄰居因地界發(fā)生了爭執(zhí)。官司已經打到縣衙,可那家姓方的鄰居也是名門望族,所以縣衙不敢貿然斷決。家中寫信來的目的自然是想讓張英出面把官司打贏。然而,這位朝廷命官并沒有這樣做,他在了解了情況的原委之后給家中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只寫了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后慚愧不已,馬上遵照囑咐讓出了三尺地面,那家姓方的鄰居見了大叫“羞煞”,也退后三尺,原來搶占爭擠的房界線居然讓出了一條六尺巷道,兩家化干戈為玉帛,被世人傳為佳話。
這個故事之所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就是因為身居高官的張英不仗勢欺人;他的家人知錯就改,其鄰居見榜樣就學,為后人處理鄰里關系做出了榜樣。
古人尚且能做到這一點,作為負有“勸人行善、止人作惡”之責的當代穆斯林不是更應該具備這一美德嗎?更何況真主已經把和睦鄰居提到了認主拜主的高度!真主在《古蘭經》4章36節(jié)中說:“你們當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當孝敬父母,當優(yōu)待親戚,當憐憫孤兒,當救濟貧民,當親愛近鄰、遠鄰和伴侶,當款待旅客,當寬待奴仆。”穆圣說:“指主發(fā)誓!他不會是信士。指主發(fā)誓!他不會是信士。指主發(fā)誓!他不會是信士。”有人問穆圣:“真主的使者啊,這人是誰呢?”穆圣說:“使其鄰居不得安寧者,他就不會是信士。”很顯然,穆圣將是否搞好鄰里關系與完善信仰聯系在了一起,因此,和睦鄰里是穆斯林應盡的義務,是穆斯林重要的道德行為。
天下雖大,人生有緣,難得湊到一起比肩為鄰。然而要處理好鄰里關系并非易事。小時候,在農村生活,就目睹過許多人家為爭田間地頭的一寸半壟打得不可開交;長大后,我到城里謀生,又看到不少人家為爭樓道里的尺寸地盤而唇槍舌劍。這或許是人們的那種“排內拒近”的心理使然吧,越是親近的越是看不順眼,越是遙遠的越是心所向往的。正所謂“眼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可是我們人人又都明白“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的道理。誠然,鄰里之間確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是是非非。然而,處理好鄰里關系是現代人精神文明的表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我們必須想方設法處理好鄰里關系。
那么,怎樣處理好鄰里關系呢?要處理好鄰里關系就必須抱著相互尊重、相互謙讓、相互幫助的友善態(tài)度。
要做到相互尊重,鄰里之間必須遵照人人平等的原則,穆斯林認為,人只有窮富之分沒有貴賤之別,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豆盘m經》云“穆民皆兄弟”。穆圣說:“誰歸信真主和末日,就讓他尊重鄰居。”又說:“穆斯林婦女們?。∧銈儾灰撇黄鹱约旱泥従?,哪怕是贈給他一小塊羊骨頭。”曾經有人對穆圣說:“有個女人白天封齋、夜間禮拜,可是她傷害鄰居,這個女人的結果如何啊?”穆圣回答說:“她是在火獄中!”這幾段圣訓向我們闡明了尊重鄰居的重要性。尊重鄰居是穆斯林應盡的義務,是穆斯林高尚道德品質的具體表現。古人云:“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尊重鄰居的人,不僅在今世得不到人們的尊重,在后世還要遭受痛苦的懲罰!對追求兩世吉慶的穆斯林來說,認主拜主固然重要,但和睦鄰居也不可忽視。常言道:投我一桃,報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可見互尊互愛是搞好鄰里關系的關鍵所在。
搞好鄰里關系還必須相互謙讓。鄰里相處,常年累月,低頭不見抬頭見,難免有磕磕碰碰,相互誤會的小插曲。發(fā)生了誤會,產生了矛盾,不足為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關鍵是能夠相互理解,謙讓待人。穆圣說:“凡是信仰真主和后世者,讓他不要傷害鄰居。”穆圣還教導我們:“你們應當避遠憤怒,因為它能在人們的心里點燃仇恨的烈火。你們中最好的是生氣慢,息氣快的人;你們中最壞的是生氣快,息氣慢的人。”又說:“大力士不是勇士,勇士是能在憤怒時約束自己的人。”圣人有個叔父叫艾布萊哈布,是麥加古萊氏貴族中極力反對穆圣者之一,他與穆圣隔墻而居,經常將糞便抹在圣人的墻上來侮辱圣人??墒悄率ブ皇钦f:“阿布杜麥那弗的后代啊!這哪里是什么鄰里之道啊。”便親手把糞便沖洗干凈。在路上遇到艾布萊哈布走來,穆圣仍然遠遠地主動與這位公開與自己為敵的叔父打招呼。哈桑巴斯拉說:“好鄰居不僅是不傷害鄰居者,更應該是能容忍鄰居傷害的人。”朋友們,聽聽先知圣賢的教導,再想想“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豁然大度的古人,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為區(qū)區(qū)生活瑣事而容忍謙讓呢?那些為了田間地頭的一寸半壟,樓道之間毫厘得失而大動肝火、揮鐮動鏟,舌槍唇劍的做法值得嗎?
鄰里之間互尊、互讓,更應互助。常言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鄰里之間相互幫助責無旁貸。據艾布贊爾傳述:穆圣曾對他說:“艾布贊爾??!自己飽食終日,而鄰居忍饑過夜的人就不是好鄰居。當你做肉湯時,要多放些水,你與你的鄰居是有約的(意思是應該有鄰居的一份)。”當初有人問穆圣,鄰里間的義務是什么?穆圣答道:“他向你借物,你借給他;他向你請求,你應答他;他生病時你去探望他;他向你求助時你幫助他;他遭受患難時,你慰問他;他取得成績時,你恭賀他;他去世時你為他送葬;他出門時你保護他的家和他的家眷;沒有他的許可不能把你的修建物伸到他的墻上。”當今社會同一樓層住著的鄰居,大多關門過日子,互不相識,鬧出了不少遇上鄰居被盜卻以為是搬家公司搬家的笑話!要知道,一旦需要幫助,最能在第一時間給你施以援助的是近鄰不是遠親!那種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只掃自己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鄰里之道,只能淡化人際關系,失去親朋友情。只有相互尊重、團結互助才能營造出和睦融洽、輕松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
朋友們,我們有必要闡明穆斯林對鄰居這個概念的認識。穆圣說:“鄰居有三種:有享受三個權利的,即穆斯林、親戚、鄰居;有享受兩個權利的,即穆斯林、鄰居;有享受一個權利的,即外教的鄰居。”如此說來,所有與之交往的人,不論是穆斯林,還是非穆斯林,長久的、短暫的、熟悉的、陌生的、喜歡的、討厭的,未嘗不可稱之為鄰居。比如,你住旅館,鄰床的人就是你的鄰居;你乘車坐船,旁邊的人就是你的鄰居;同僚、同事、同學,甚至家庭之間、單位之間、地區(qū)之間乃至國家之間不也是鄰居嗎?一句話,鄰居是流動的、變化的,又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平民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有磕磕碰碰,吵架拌嘴。我們處理好鄰里關系就要遵照主圣的教導,本著互尊、互讓、互助的原則,依照“與鄰為伴,與人為善”的精神友好相處。有了矛盾及時調解,有了隔閡及時消除,有了困難施以援助。如此,鄰里之間哪能不和睦,我們的社會大家庭怎么能不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