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這一點已經(jīng)被穆罕默德徹底的執(zhí)行了,并以此命令他的教生?!豆盘m經(jīng)》中是那樣確認圣人以及圣人所有的道德實踐的:
“你確實具備一種偉大的品德?!盵68:4]
“凡使者傳給你們的,你們都要遵守;凡使者禁止你們的,你們都要戒除。”[59:7]
“希望真主和末日,并且多多紀念真主者,你們有安拉的使者作為優(yōu)良的典范。”[33:21]
也有圣訓是這樣傳述的:
阿依莎說:圣人的全部美德集聚在《古蘭經(jīng)》上,他喜安拉之所喜,恨安拉之所恨。
的確,建筑在《古蘭經(jīng)》上的伊斯蘭是通過穆罕默德來表現(xiàn)和總結(jié)的。這點,從記錄穆罕默德生平言行的《哈提斯》中可以獲得最權(quán)威的明證,同樣,也可以從《古蘭經(jīng)》的理論指導中獲得明證??梢阅菢诱f,“圣行”代表了穆斯林大眾在現(xiàn)實生活中——善的——道德實踐的渴望,而這種渴望是建立在對于神圣的《古蘭經(jīng)》的想象上。這雙重的明證構(gòu)成了穆斯林群體世界的集體想象和實踐。同時,對于《古蘭經(jīng)》的體悟和對圣行的效仿的統(tǒng)一表達,就是穆斯林所要遵行的道德標準。
二
“你們原是為世人選拔的最優(yōu)秀的民眾,你們勸人行善,你們止人作惡。”[3:110]
的確,那些信仰安拉接受伊斯蘭道路的人們是世人中最優(yōu)秀的民眾,他們的優(yōu)秀之處并非是名稱和信仰上的意念,而是實踐著屬于安拉對于宇宙神圣的慈憫的道德力量。而安拉說,道德的核心就是:“勸人行善,止人作惡”,而不僅僅是“行善”。
的確,善的現(xiàn)實意義是來自于造物主的普慈特慈的屬性,安拉說:
“我不是以游戲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人類?!辈⑶艺f:“我降示它,是為了慈憫全人類。”
這是來自于安拉的恩典,具體的作用到每一個生命的個體上,源源不斷的顯露于人間的視野:安拉的特性的真實顯現(xiàn)。
的確,誰顯現(xiàn)了安拉的意志,誰便在行善。誰能夠如同使者那樣顯現(xiàn)安拉的意志,誰便是在實踐著安拉與人類的神圣約定:代治大地。這是安拉對于人類的啟示,也是使者對于人類的教導?!豆盘m經(jīng)》是照耀世人的明燈,即便使者已經(jīng)逝去,但是使者傳授的美德延續(xù)著。對于必定選擇圣行的大眾而言,目標已然存在。
安拉是運用這樣的語句終結(jié)給予人類的啟示的:
“今天,我已為你們成全你們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賜你們的恩典,我已選擇伊斯蘭為你們的宗教。”[5:3]
故此,穆罕默德使者的言行成為想象和實踐的統(tǒng)一的真理性證據(jù)。正如他所言:
“在我之后,我將留下兩件法寶:古蘭經(jīng)和圣訓。誰緊握它們,誰就永遠不會迷誤?!?BR>
三
穆罕默德的追隨者們永遠處于效仿的位置,沒有超越的可能,惟有接近。
固然,伊斯蘭是已經(jīng)被崇高的安拉通過選擇穆罕默德(愿主慈憫他)為接受啟示的使者并且完成了對人類經(jīng)典的宣讀而完美了的宗教,但是作為穆罕默德圣人的追隨者的穆斯林大眾的道德觀是需要在宗教功修中得到鞏固和強化的。
在《古蘭經(jīng)》中安拉告誡懦弱貪婪的人類要謹防惡魔的引誘,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禮拜。因為“禮拜確實能防止丑事和罪惡?!盵29:45]
這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也是伊斯蘭大廈的基石。有人卻常常錯誤的認為禮拜僅僅是宗教儀式。誠然,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一天五次的煩瑣的禮拜的真正的目的是鑄造穆斯林的完善人格。這種人格的最大特點是:順主尊圣,就是敬畏。這也是伊斯蘭教道德實踐的前提。
因此,我們引用《古蘭經(jīng)》和《圣訓》才會獲得非同一般的現(xiàn)實意義。也因此,圣訓里所描述的那些即便是細小的實踐也能夠折射出行善者品德的光輝。
四
“一切行為,都取決于動機,每個人都會獲得其動機所導致的結(jié)果。為主及其使者而奮斗的人,他的奮斗將會獲益于主及其使者。而一個一心為獲取現(xiàn)世享受或娶得一位婦女而努力者,其努力也會獲得成功?!薄ビ?BR>
道德的基礎(chǔ)是動機,這樣的論點或許是對非穆斯林群體的最大的否認,但是卻是對穆斯林群體最大的肯定?!@是安拉對于信仰他的人類以及順從他的人類的最真誠的指導。
的確,安拉是全知的。安拉的恩澤遍及宇宙萬物以及人類的心靈。
“他知道眼睛偷看的,心胸隱瞞的?!盵40:19]
“天地間任何一物不能隱瞞安拉?!盵3:5]
“你們的上面確實有許多的監(jiān)視者,他們是尊貴的,是記錄的。他們知道你們的一切行為。善人們,必在恩澤中,惡人們,必在烈火中?!盵82:10一14]
對于信仰,原本就源于心靈。對于善惡的判斷,原本也源于心靈之中的經(jīng)驗和認識。人的生命是從無知開始的,而后有些人走向真理,有些人走向了偏見。但是,盡管如此,人類總有傾向于正道的天性。人,是被誘惑了的墮落物。但是,那種誘惑的本質(zhì)是來自于安拉的考驗。考驗首先來自于內(nèi)心,其后是行為。正如圣訓所言:
“一個人最大的圣戰(zhàn)是和自己的私欲而戰(zhàn)。”
的確,一個無法戰(zhàn)勝私欲的人是無法真正為主道而戰(zhàn)的。一個沒有高尚動機的人是不可能有著高尚的行為的。
這幾段經(jīng)文從根本上涉及到了伊斯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行為。但是這里的“行為”并不是簡單的動作過程,它還包括一個更深刻的前提:動機。在伊斯蘭教的思想理念里,動機和行為幾乎是一個統(tǒng)一的生命體。而其中生命體的起點也是終結(jié)點——就是安拉。的確,人類的道德努力是在尋求安拉的喜悅和接納。
有一段圣訓把它們?nèi)咧g的關(guān)系作了極高度的概括:
“假如有人舉意行善,但后來他卻并沒做,那么安拉會記下他一件善功的報酬;如果有人舉意行善,他并且做了,安拉會給他記下十件善功的報酬。有人心想要做一件壞事,后來他卻沒做,安拉會給他記下一件善功的報酬,有人心想做一件壞事,后來真的做了,那么安拉只會給他記一件惡事的懲罰。”
另一段圣訓同樣意義深遠:
“有一個人對先知說,‘我有些親戚,我接續(xù)他們,他們卻斷絕我;我善待他們,他們卻傷害我;我待他們寬厚,他們卻對我無理?!拐哒f:‘如果事實和你說的一樣,他們因為你的行為而自虧;只要你堅持這樣做,安拉的襄助將永遠和你同在。’”
五
安拉的使者說:“在我以前,在一個民族中凡是安拉派遣一位先知,他的民族中就有他的忠實追隨者和圣門弟子。他們效法他的圣行,遵從他的命令。然而,在他們之后,將出現(xiàn)一些不肖子孫,他們只說不做;他們有令不行,為所欲為;這時,誰用行動和他們抗爭,就是信士;誰用心痛恨他們,也是信士;誰用口勸他們,也是信士。除此以外,沒有芥菜籽的信仰存在?!?BR>
同樣性質(zhì)的圣訓還有:
安拉的使者說:“你們中誰看見一件罪惡之事,讓他用手去制止;如果他不能,則用口制止;如果他不能,則用心制止,這是最弱的信仰?!?BR>
缺少實踐的道德,一定會逐漸變的口是心非??谑切姆堑男叛?,一定會偏離宗教對人間的道德關(guān)懷的終極意義,甚至“沒有芥菜籽的信仰存在”。道德的實踐和道德的動機之間的最大區(qū)別是:實踐介入現(xiàn)象,動機折射想象?!m然,實踐和動機都是信士的特征。但是,信仰終究有強弱之分。
在有關(guān)“行善之道”的圣訓集錦里,有那樣一段圣訓:“使者說,‘凡是穆斯林都要施舍?!腥碎g:‘如果他沒有,你說怎么辦?’使者說:‘他雙手勞動,自食其力并施舍?!賳枺骸绻麤]有能力,你說怎么辦?’使者說:‘他幫助有急需的人。’他再問:‘如果他也沒有能力,你說怎么辦?’使者說:‘他命人行善。’他再問:‘如果他還沒有能力,你說怎么辦?’使者說:‘他止人作惡,這就是施舍。…
的確,道德的實踐就是力所能及,它所表現(xiàn)的力度也是由高至低,由強至弱。而《古蘭經(jīng)》是如此的告誡穆斯林大眾:
“你們絕不能獲得真善,直到你們施舍你們心愛的東兩?!盵3:92]
因此,我們的使者穆罕默德強調(diào)了兩個“一定”。
“指掌握我的生命的主發(fā)誓,你們一定要勸人行善,你們一定要止人作惡。否則不久安拉將降懲罰于你們。那時,你們向他乞求,你們得不到應(yīng)答。”
的確,安拉徹知什么事務(wù)是人類的“力所能及的”,什么事務(wù)是人類的“力所不能及的”。
六
清高的安拉說:
“你們崇拜安拉,你們不要以物配主,當孝敬父母,善待親友、孤兒、貧苦人、近鄰、遠鄰和同事,款待旅行者、款待奴仆。[4:36]
的確,道德具有它自身的延伸性,它首先的立足點是血親,包括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其次是從血親延伸到近親、遠親、鄰居、遠客,乃至同鄉(xiāng),乃至整個人類社會。伊斯蘭,就是指導整個人類社會的生活在道德的實踐中趨向幸福:從個人的家庭開始,到鄰居,到小區(qū),到城鎮(zhèn),到地區(qū),到國家,到世界。
對于穆斯林大眾而言,他們背負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道德和良知。而對于每個穆斯林個體而言,他背負的是他所要涉足到每一處群體的道德和良知。假如說這樣的界定僅僅是一種美好的想象的話,那么,我們看看我們的使者是如何教導我們?nèi)嵺`的。
伊本?歐麥爾和阿依莎(愿安拉喜悅他們)傳述:安拉的使者說:“哲卜里天仙時常囑咐我善待鄰居,甚至讓我認為鄰居都有了繼承權(quán)?!庇终f:“指主發(fā)誓,破壞鄰居安寧的人不得進天堂?!?BR>
的確,一個真正的穆斯林就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的,即便是一個普通鄰居的安寧他都不能去破壞。這是人類最低限度的道德,在伊斯蘭社會里卻是一種律法。
這種律法無疑是安拉對整個人類的慈憫,無邊無際。
七
“世人原是一個民族,嗣后,他們的信仰分歧,故安拉派遣眾先知作報喜者和警告者,且降示他們包含真理的經(jīng)典,以便他們?yōu)槭廊伺袥Q他們所爭論的是非。”[2:213]
道德作為一種抽象的理念同時也是一種真實的現(xiàn)象,是要受到責成的;而這種責成,的確是需要律法的規(guī)則來實現(xiàn);而這種律法——既非世俗意義上的自明律法,也非偽宗教意義上的神圣律法的偷梁換柱——是起源于信且終結(jié)于信的現(xiàn)世獎懲體制。對于伊斯蘭世界而言,有了現(xiàn)世獎懲體制后的人類社會,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構(gòu)筑了完美無缺的伊斯蘭宗教體系。
使者的降臨,意味著人類可能在三重緯度上構(gòu)建現(xiàn)世的獎懲體制。第一重緯度是報喜;第二重緯度是警告;第三重緯度是判決是非。這三重的緯度囊括了人類生命的所有的希望和恐懼以及對現(xiàn)世的立場,同時被呈現(xiàn)的是三個被經(jīng)典不斷闡述的世界:l、天園;2、火獄;3、頓亞(即現(xiàn)世)。對于伊斯蘭的思考,必須要建立在三個世界或者說是三重緯度的細致考慮中。任何單一性價值或者說意義的定向判斷都將是對整體性伊斯蘭真理作出外科手術(shù)般的冷漠分割或者如庸俗文人的斷章取義。在這三個世界的闡述里,頓亞應(yīng)該是介于天園和火獄之問的實在世界,是生命的希望和恐懼最現(xiàn)實的耕種之地。對于人類,頓亞是唯一的為希望和出路而奮斗的短暫的存在以及可能,因為在穆斯林的靈魂里銘刻著那樣的警戒:末日是臨近的。即便安拉的慈憫消融了這三個世界,《古蘭經(jīng)》明證一切,人類依然在現(xiàn)世的大地上生長善也結(jié)束著善。
安拉在《古蘭經(jīng)》中說:
“我確已把人類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態(tài),然后我使他變得最卑劣的;但通道而且行善者,將受到不斷的報酬。”[95:4—7]
此類經(jīng)文在《古蘭經(jīng)》中比比皆是。
的確,人類的生命常常處于善和惡的邊緣,而對于那些不義的民眾,話語的力量是微弱的。話語無法阻止他們在大地上胡作非為,離經(jīng)背道。此時,對于大眾,懲戒“不義”的確也是一種警告和報喜。在這種意義上講,使者所建立起來的體制首先是確定和規(guī)范現(xiàn)世的價值取向,但同時包含著使命精神的歷史性和社會性。——它足以成為現(xiàn)世的最為公正的“主事”模式。
“當時,你的主對眾天神說:‘我必定在大地上設(shè)置一個代理人。’他們說:‘我們贊你超絕,我們贊你清凈,你還要在大地上設(shè)置作惡和流血者嗎?’他說:‘我的確知道你們所不知道的。’”[2:301
的確,教法責成道德的實踐。的確,安拉裁決道德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