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溫(Hypothermia)在醫(yī)學上是指人長期暴露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下,身體喪失過多熱量后體溫逐漸降低,生理機能隨之減弱,在嚴重情況下甚至導致死亡的癥狀。
造成失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高海拔地區(qū),雪線高度以上空氣含氧量低,登山者的正常新陳代謝受到影響。假如長期暴露于低溫環(huán)境、大風、缺氧,加之缺乏適當?shù)谋E胧?,也極易發(fā)生失溫。當體溫降到攝氏35度以下時,人體即已進入失溫狀態(tài)。失溫的直接后果是內(nèi)分泌紊亂、幻覺及意識喪失直至最后死亡。即使經(jīng)過搶救挽回生命,也可能留下后遺癥。
體溫過低的危險是易于理解的。死于體溫過低即通常意義上的凍死。有經(jīng)驗的人知道,我們平日所說的“打寒戰(zhàn)”(發(fā)抖)是輕微的失溫,如果失溫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身體會停止發(fā)抖。注意,在20℃就可以考慮成上面說的“冷”了。20℃下要是不控制失熱就終歸會很受罪,但失溫過程一般能讓你等到天亮或找到救援。到了10℃十度,不控制的失熱(比如沒雨衣也沒地方躲,被冷雨澆了一夜)會讓人失去大部分活動和判斷能力,進入早期失溫狀態(tài),這時要開始有意識地懷疑自己的判斷力,技術性的活動要避免(有些貌似技術性的事故可能基本原因是衣服沒帶夠)。到了零上幾度,不控制的失熱就快有生命危險了,人會很快失去自救能力。所以就是在零上溫度也會“凍死人”,決定因素是失溫人失熱多快和失熱過程多長。
穿著濕衣物、暴露在寒風中,會使得體溫過度降低的風險大大提高。注意,失溫是長期暴露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下,而不是極度嚴寒引起的。流動的空氣不斷把熱量由體表移走,這種“風冷效應”使體感溫度在有風時較實際氣溫更低。
體溫過低并不僅發(fā)生于登山運動,也可能發(fā)生于任何戶外冰雪運動。同時體溫過低也是落水者的第一大殺手。在登山過程中,預防體溫過低除了選擇適當?shù)挠挛锿?,自我保護及搶救、保護失去活動能力的登山者是最重要的防御措施。
表一:不同體溫下不同癥狀的描述
體溫(℃)癥狀
36.9-35 肌肉強烈顫抖,手不聽使喚,復雜的活動有困難;勞累感;協(xié)調(diào)性不良。
35-33 肌肉劇烈顫抖,步履踉蹌,言語困難;思維遲鈍開始忘事;有冷透和深入的麻木感。
33-31 肌肉顫抖減弱開始發(fā)僵,患者無法站立;思維不清出現(xiàn)幻覺;對周圍環(huán)境沒有知覺。
31-29.5 肌肉僵硬無顫抖,失去理性;開始昏迷,呼吸脈搏緩慢,瞳孔開始散大;皮膚開始顯藍色,嗜睡狀。
29.5-26 對言語無反應,脈搏無常;神志半清,無應激反應;開始心房搏動紊亂。
26 呼吸脈搏停止;心室博動紊亂,可能腦肺出血;死亡狀。
資料來自www.dynanet.com/~chadw/belay/scouts/winter/physmhyp.htmlby Smokeyurtevant
失溫與服裝的選擇
失溫是戶外安全知識里最基本的知識之一。它的隱患在于人們平時根據(jù)日常生活的經(jīng)驗,認為喪失熱量很常見,因此很輕視它,對失溫一般并不清楚。
一個常見的無知的看法是“XX溫度并不太冷,不應該有危險”??梢赃@么說,條件合適的話30℃以下的溫度都能導致失溫。那為什么從來沒聽說有人在二十幾度下被“凍死”的呢?那是因為失溫的進程快慢決定于皮膚與環(huán)境溫差和身體向環(huán)境散熱速度兩個要素。服裝在這時候就顯得很重要,選擇合適的服裝是避免失溫最有效的方法。
皮膚暴露在空氣里表面會產(chǎn)生一層很薄的溫暖空氣層。人在風里覺得冷,就是這層空氣被冷空氣快速替換(汗水蒸發(fā)加快也是原因之一);由于空氣散熱不太快,所以普通情況下吹風不會導致很快失溫。
如果人泡在流動的水里,要是水的溫度不太低,那身體熱量消耗不太快;如果在水里泡得久了,失溫會一直發(fā)展下去。要是水溫低,那失溫會很快來臨,人的體力和反應會大打折扣。比如2001年董務新就是在接近零度的河水中很快失溫造成的事故,很多溺水的人災難性的原因是失溫,然后才是溺水。
流動空氣比靜止空氣傳熱快,但冬天滿街都是(尤其是南方長大的)領袖口不嚴、漏風,穿得挺多但還是冷得發(fā)抖的人。在野外,一件簡單封口的尼龍衫在有風時的保暖能力會讓你驚訝。其實面料本身不太隔熱,但它會讓你身體附近的熱空氣層不遭破壞。這是它的效果所在。要注意,熱量還是會從很薄的面料散失,所以這種衣服不能在低溫下代替厚的隔熱層。
干空氣的導熱性能低,但如果你身上是濕的,水蒸發(fā)會帶走大量熱量,所以冷的時候要避免穿濕衣服?,F(xiàn)在大家常說的排汗內(nèi)衣原理就是把身體表面的水份(用其他物理過程)快速除去。沒有干衣服,防止失溫的一個辦法是脫下內(nèi)衣,赤身等著衣服晾干。
一旦同時有“冷”、“風”、“濕”這三個因素存在,你就要認真考慮體溫過低的可能性。
冷當然是體溫過低的首要條件,只要氣溫低到二十度以下失溫就可能發(fā)生。人的身體在感到冷時會主動調(diào)節(jié)產(chǎn)生更多的熱量,在一段時間內(nèi)保持體溫穩(wěn)定,但是(尤其在野外)如果制冷因素強于身體調(diào)節(jié)能力,失溫就很容易發(fā)生了。
風是一個很強的制冷因素。一般的羊毛、棉織品、抓毛絨以及領袖底邊不能扎緊的衣物的防風性能都不好。在有風、氣溫低時,這些衣物的綜合保暖性能是很有限的,所以去野外帶件能防風的衣服是很重要的。防風衣服未必要GORE-TEX這樣的頂尖材料做成,有收口的輕便尼龍夾克衫甚至雨衣都會很管用。
濕是另一個制冷因素。由于空氣隔熱性能好,人體就是暴露在低溫空氣下也能維持一段正常體溫(37℃)。如果穿著濕內(nèi)衣(因為出汗,雨雪或者掉到河里了),濕衣服貼在身上會通過傳導和蒸發(fā)使加速熱量喪失。水的導熱性能比空氣大八十多倍,寒冷時身上穿件濕衣服比不穿衣服還冷(如果風不能直接吹到皮膚上的話)。排汗內(nèi)衣都是用合成材料制成,可以很快把皮膚表面的水排到外邊。
冷、風、濕三者關系是這樣的:只有寒冷和風時,普通的擋風隔熱的衣服就能解決; 只有濕衣服和寒冷時,找沒風的地方脫下衣服就會大大減緩失溫速度;只有風和濕衣服但溫度不冷(指氣溫接近體溫)時不會有問題。一個簡短有效的防止失溫的說法是:冷、風、濕只允許接受兩者。
2001年5月華崢嶸在太白山就是丟掉了他的裝備而喪命的。當時溫度可能在沒風情況下并不低得嚇人,但結(jié)合大風和潮濕在沒有額外擋風隔熱衣服(或睡袋)情況下,幾小時內(nèi)讓他達到晚期失溫一點也不驚奇。晚期失溫的人,心臟弱得就是很輕微的移動也會導致心力衰竭。
最常見的三類做內(nèi)衣和隔熱層的材料是棉、羊毛和某些化纖織物。棉的性能不宜做內(nèi)衣;羊毛是很好的天然保暖材料,即使在濕的情況下也很暖和,在聚酯化纖出臺之前曾是戶外保暖的最佳材料;現(xiàn)在化纖品越來越便宜,又有不招蟲、輕便、速干、不刺癢等優(yōu)勢,所以化纖已大部分取代了羊毛在戶外服裝中的地位。
失溫的預防措施
1、避免淋濕全身
2、避免暴露在寒風中
3、避免或杜絕產(chǎn)生脫水現(xiàn)象。
4、適當?shù)谋E浪胧?,戶外運動要注意保持體溫,保證內(nèi)衣干燥是很重要的。
失溫的急救原則
失溫的治療要從避免散發(fā)更多的熱量開始,讓患者不再暴露在寒冷中。首先應脫去濕衣物,換上干衣服,以溫暖的衣物、睡袋等裹住患者全身;
如果只能現(xiàn)場救治的話,將熱水帶包在厚手套或襪子里,放在患者的腋窩或腘窩處,因為這里的大血管最接近身體的表層;
如果患者仍有吞咽能力,給其服用熱而甜的流食。如果患者呈半昏迷狀態(tài),不必喂他喝水。失溫的治療應持續(xù),直到患者恢復排尿為止。某些時候,需要借助于他人的身體直接接觸,才能讓患者暖和過來。
對于嚴重的失溫,若已不省人事,則讓他以復原姿勢躺著;若患者呼吸及心跳停止,應展開心肺復蘇術,并盡快需要將患者盡快轉(zhuǎn)送到醫(yī)院治療。失溫的患者必須小心搬移,以免無意間讓大量的冷血液從表皮回流到心臟,這可能會導致心律失調(diào)。
對失溫患者突然加溫會導致患者休克。嚴重失溫的患者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恢復正常體溫,這一段時間里必須時時觀察。切記不可給患者喝酒,亦不可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也不可鼓勵患者作運動。
在極高山區(qū)條件充分的可以考慮吸氧。在行軍途中被困于風雪的,應在最短時間內(nèi)設置營地,或挖雪坑、雪洞躲避風雪。有一個流傳下來的傳說是兩個人裸體貼身睡一個睡袋,最好是鼻子對鼻子,這樣不容易凍死。
戶外提示:
人體正常體溫35.8-37.8℃,一般在下午15-17時最低。
高海拔地區(qū)氣溫低于平地,每上升1000米氣溫降低6℃(氣溫垂直遞減率=6℃/Km)。
體溫在環(huán)境影響下通過蒸發(fā)(Evaporation)、輻射(Radiation)、對流(Convection)、傳導(Conduction)而降低。
除非溫度每天都接近30℃,永遠記得在身邊多帶件衣服,大塑料袋也能短暫地防風防雨;
“-30℃的寒風”和“-10℃的綿綿細雨加強風”相比,后者更容易引起失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