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保著《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回漢關系》述評
●哈正利 馬 勇
在我們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里,民族關系研究是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這種研究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應用價值?;貪h民族關系作為我國民族問題中的一個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的一組關系,在我國回族史和民族理論研究中歷來是一個重要課題。說其具有普遍性,是因為回族是我國分布最為廣泛的少數民族,被視為“一個介于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少數民族,回漢關系的表現具有其他少數民族與漢族關系的共性;說它具有特殊性,是由于回族雖然分布廣泛,但在很多地方都是和漢族雜居相處的,因此回漢民族關系往往是這些地方民族工作的主要內容。對回漢民族關系的深入研究不僅有助于揭示中國民族關系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也有益于認識中國民族關系發(fā)展中的特殊性。而如何把握這個問題,不僅需要理論與方法的突破,或許還要有正確的學術取向上的抉擇。
在既往研究中,對于回漢關系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探索歷史上回漢關系的具體的表現,很少注重對現實中回漢關系的關注,在研究視角上也很少注重歷史研究與現實研究、學術性和政策性的緊密結合,致力于民族宗教工作的完善和民族關系的良性發(fā)展。而寧夏大學青年學者馬宗保博士的新著《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回漢民族關系》實現了回漢關系研究上的巨大創(chuàng)新,使我們對回漢關系的認識深入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是研究民族關系、回族史的學者以及民族宗教實際工作者不可不讀的一本佳作。
該書由寧夏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12月出版。全書共九章,前三章先后就回漢關系的歷史畫面、回族的人文社會性格與民族關系、回族的空間分布與民族居住格局展開討論,分別闡明回漢民族關系的歷史表現、文化基礎以及當代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場景。第四章考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回族民族平等狀況實現的情況,主要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三個方面??隙褡迤降日叩姆e極效應,也指出了事實上的民族平等的實現還有待于進一步發(fā)展。第五章對回漢關系的具體表現作了多變量綜合分析。分別就社會成員對民族關系的自我評價、民族自我意識、族際認知、民族交往和族際通婚等變量進行了定量和定性結合的分析,展示了當前回漢關系的真實狀況。第六、七章分別探討都市社區(qū)和回族聚居區(qū)內的回漢關系,作者選擇了銀川市區(qū)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同心縣為個案,對其中影響回漢關系的歷史和現實因素以及回漢關系發(fā)展的狀況作了具體的分析,并總結了民族團結的歷史經驗。第八章是對回漢關系的跨區(qū)域研究,作者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別具一格地采用了專家訪談的方法,分別采訪了一些多年從事回族歷史和文化研究的學者,請他們介紹了各個地區(qū)回漢關系的特色,并請他們從總體和局部地區(qū)的特點上給以評價。其中有綜合篇、北方篇、沿海篇、南方篇,把這一討論置于全國范圍內來進行,體現了回漢關系的普遍性。最后一章的討論基本是上面向未來的,作者結合前面歷史研究和現實研究的分析,對處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回漢關系做出了總體評價和理論思考,并在慎重分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解決民族關系問題的策略和處理民族矛盾的基本原則,從而將研究的成果引入實際應用的領域。
結合本書的內容,我至少可以發(fā)現該書在理論和方法上實現了許多前人未有的創(chuàng)新。在理論上的突破創(chuàng)新,首先表現在作者將回漢關系置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框架中來討論,這在回漢關系研究中,是有獨創(chuàng)性的。將回漢關系的發(fā)展視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歷史進程中的一部分,這在回族史研究中還是首創(chuàng)。更重要的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作者展示了回漢關系的歷史和現實的具體表現和歷史經驗。不僅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理論作了補充性論證,而且也揭示了回漢關系的自身的特點。
其次,在具體問題的探討中,作者對許多問題的分析都得出了新的見解。在分析回漢關系的歷史基礎時,作者指出回族與歷史上的國家政權之間就存在結構性的融合,并闡述了其表現為:一、歷史上回族未曾建立地方政權,而是與漢民族一樣,以中央王朝“編民”的身份生存。二、回族社會成員在國家事務管理中的政治參與具有直接性。三、回族人的政治意識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認同和奉行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理念,崇尚國家政權的統(tǒng)一性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在總結回漢關系的歷史經驗時,作者指出回族在歷史上處理與異民族關系時遵循的“適度借取、求同存異的原則”,認為這是“回族對待民族文化關系方面一以貫之的態(tài)度,不論是在與漢族的相處還是與兄弟民族的交往中,回族人都努力做到同而不化、和而不同”(p21)對此,作者進一步指出“回族社會存在著一種對異質文化的過濾機制,這種機制的精神形態(tài)是以宗教信仰和相應的風俗習慣為核心內容的伊斯蘭文化,物化形態(tài)就是以清真寺為核心而密切組合起來的宗教社區(qū)——教坊。這種機制的精神形態(tài)為回族社會成員學習漢文化提供了取舍的標準和尺度,而其物化形態(tài)則對新文化成分的篩選、內化和整合提供了可靠的保障。(p21-22)”當然作者也指出了對回漢關系的影響。
在分析回漢關系的文化基礎時,作者著重指出回族人文性格中的信仰本位觀念是回族文化的根基。并在闡明如何正確理解這一觀念時,作者提出三種角度,一、伊斯蘭教對回族共同體的形成產生過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普通民眾中族教界限是模糊的。二、回族文化是一種邊際文化。這種文化一般是以“伊斯蘭文化為體,漢文化為用”的價值標準來處理兩種文化之間的關系,將伊斯蘭文化視為本體文化,盡力加以保護。三、歷史上統(tǒng)治階級的同化政策強化了回族的信仰本位意識。
在分析回漢關系的若干變量時,作者利用量化的材料,實證性得出了許多新的結論。如在回族的民族自我意識分析中,得出了散居地區(qū)的回族人民族自我意識要比聚居區(qū)的強;中老年回族人的民族自我意識要比青年人強;在民族沖突情境和節(jié)慶的情境中要比日常生活中情境中表現要強等。在族內認同上,得出聚居區(qū)的人弱,散雜居區(qū)的強;外出時強,返鄉(xiāng)時弱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指出在有些情境中,甚至表現出地緣認同先于民族認同的情形。在民族分界意識上,得出了群體規(guī)模大時,分界意識模糊,群體規(guī)模小時,分界意識強;民族利益無涉時,分界意識弱,民族利益牽涉時,分界意識強;非正式組織中,分界意識弱,正式組織中分界意識強;交往密切的情況下,分界意識弱,交往不密切的情況下,分界意識強等。同時作者還對這些量化的結論進行了定性的分析,揭示了形成這些結論的具體條件和語境。
諸如此類的理論的梳理和創(chuàng)新,在本書中頗為多見。在此,作者使用大量的量化研究資料,將抽象的民族關系還原為具體的社會生活層面,使我們看到回漢關系表現的細節(jié),并也看到回漢關系發(fā)展的趨勢。
方法上的綜合研究是回漢關系研究中的創(chuàng)新。在本書中,作者沒有拘泥于單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將歷史研究和現實研究結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結合、整體研究和個案研究結合起來,分別吸收了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人口學的方法等,從而使多種研究方法融會貫通,使研究分析具有較強的實證性、客觀性和科學性。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學術價值追求上,作者并不滿足于就事論事,而是旨在追求從歷史和現實中把握回漢關系的主流,致力將來的民族關系的協(xié)調發(fā)展,期以給我國現代化進程創(chuàng)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這種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使這項研究集時代性、學術性、政策性、應用性于一身。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馬宗保博士是一位回族學人,作為一名少數民族的學者,懷著總結歷史,理解現在,展望未來的人文關懷。對回漢關系的歷史發(fā)展、現實狀況以及將來趨勢的深入研究,體現了一個少數民族學者的歷史責任感。也明顯體現了一個少數民族學者的致力于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的愛國情懷。
總之,從族別研究來看,是回族研究上一個重大問題研究的新突破;從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論研究來看,這是一本回漢關系研究的扛鼎之作,也是一本民族關系研究的典范之作。因為在理論、方法和學術追求上,本書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鑒的地方。
作者:哈正利 馬 勇 來源:《河南穆斯林》雜志社